[发明专利]河道净化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530604.1 | 申请日: | 2018-12-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057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4 |
| 发明(设计)人: | 赖佑贤;陈伟梁;肖孟富;张程;欧淼鑫;曾奕谨;陈健;王静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水电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颜希文;宋静娜 |
| 地址: | 510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河道 净化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河道净化系统,属于环保技术领域,其按水流方向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沉降单元、生物浮岛、厌氧处理单元、缺氧处理单元、富氧处理单元和蓄水池,蓄水池中水通过泵输送回生物浮岛中。本发明河道净化系统能良好地净化污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保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河道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规模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河道被不同程度地污染。河道存在混浊不堪、富营养化等问题,水生物难以生存。近年来,水污染控制技术从原先的集中式处理向分散式和就地处理逐步转变。其中,生态工艺技术的研究在近年来更是方兴未艾。
然而,现有技术中出现的河道净化系统均需要较多的配套设备,且均是在污染水进入河道前对污染水进行前期处理,这需要在若干污水汇入点均安装净化系统,导致成本急剧升高,实际上并不适合于小型河道的水质净化修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河道净化系统,该河道净化系统能良好地净化污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河道净化系统,其按水流方向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沉降单元、生物浮岛、厌氧处理单元、缺氧处理单元、富氧处理单元和蓄水池,蓄水池中水通过泵输送回生物浮岛中;
所述沉降单元包括挡水坝,所述挡水坝设有斜边向上游的斜边坡;
所述生物浮岛上种植有炭素纤维生态草;
所述厌氧处理单元包括水面上种植的藻类以及水面下方设置的多个第一固定框,所述第一固定框内填充有第一填料,所述第一填料上附着有厌氧菌;
所述缺氧处理单元包括水面下方设置的多个第二固定框,所述第二固定框内填充有第二填料,所述第二填料上附着有兼性好氧菌;
所述富氧处理单元包括阶梯跌水富氧台以及水面下方设置的多个第三固定框,所述第三固定框内填充有第三填料,所述第三填料上附着有好氧菌。
本发明河道净化系统先对泥沙进行沉降处理,去泥沙的污水流过生物浮岛时,炭素纤维生态草对杂质进行吸附;之后污水中有机物再经厌氧和有氧的消化处理,蓄水池收集较为干净的水质;若水质不能达标,蓄水池中水通过泵输送回生物浮岛中,再进行一次净化处理。另外,本发明厌氧处理单元、缺氧处理单元和富氧处理单元均设有多个间隔的固定框,固定框上填料附着有所需种类细菌,可以高效分解有机物。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炭素纤维生态草的种植密度为9~15株/m2;当炭素纤维生态草的种植密度为9~15株/m2时,炭素纤维生态草的吸附效果较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炭素纤维生态草的种植密度为13株/m2。当炭素纤维生态草的种植密度为13株/m2时,炭素纤维生态草的吸附效果更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厌氧处理单元包括10个第一固定框,相邻第一固定框架的距离为1m;所述厌氧菌包括梭状芽孢杆菌、拟杆菌、热醋酸梭菌、胶醋酸杆菌、索式甲烷丝菌和甲烷八叠球菌。当厌氧处理单元包括10个第一固定框,相邻第一固定框架的距离为1m时,适量的固定框和间隔距离,有利于最大限度保证有机物的分解。另外,当厌氧菌包括梭状芽孢杆菌、拟杆菌、热醋酸梭菌、胶醋酸杆菌、索式甲烷丝菌和甲烷八叠球菌时,这些厌氧菌组合后,厌氧消化有机物的效果很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缺氧处理单元包括6个第二固定框,相邻第一固定框架的距离为1.2m。当厌缺氧处理单元包括6个第二固定框,相邻第二固定框架的距离为1.2m时,适量的固定框和间隔距离,有利于最大限度保证有机物的分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水电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水电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306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印染污水处理工艺
- 下一篇:一种黑臭水体生物修复方法及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