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玉米种子的储存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530096.7 | 申请日: | 2018-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519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2 |
发明(设计)人: | 刘日辉;沈妍;米铁柱;张丽;部丽群;管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袁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C1/00 | 分类号: | A01C1/00;A01C1/02;A01C1/06;A01C1/08;A01F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仁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88 | 代理人: | 李冰 |
地址: | 250000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玉米种子 除杂 储存 优选 发芽率 晾晒 成熟种子 低温储存 种子包衣 植株 发生率 抗倒伏 收获 灭菌 挑拣 虫害 翻晒 霉变 杂草 种质 标明 存储 泥土 玉米 检测 申请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玉米种子的存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种子的优选标记;步骤2:晾晒与除杂;步骤3:检测发芽率;步骤4:灭菌;步骤5:干燥。步骤6:种子包衣。步骤7:储存:种子进行低温储存。步骤1:种子的优选标记,进一步包括:选择植株涨势好,抗倒伏、种质颗粒饱满的玉米成熟种子进行收获,并标明批次。步骤2:晾晒与除杂:将收获的优选种子均匀翻晒,并将种子中的泥土、杂草、颗粒不饱满的颗粒进行挑拣与除杂。本发明玉米种子的储存方法,解决现有玉米种子储存方法中虫害、霉变发生率高,发芽率低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植物育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玉米种子的储存方法。
背景技术
玉米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国种植分布很广。随着杂交玉米种子的大面积使用,部分种业公司生产的玉米种子常因储藏保管不当导致种子活力下降,种用价值降低,影响了种子企业收益和农业生产。
所以,根据玉米种子储藏特点,采用合理的储藏方式,在保持种子活力,促进种业公司增加经营收入,确保农业生产安全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种子的储存是指种子收获后至播种前的保存过程。在储存过程中,要求保障种子的生活率以及发芽率,防止种子霉变、虫蛀,保持种子的生活力、高活性、纯度以及纯度,为农业生产提供高质量的种植资源。
种子的储存方式方法对其生活力有着显著的影响,种子生活力的主要标志是其萌发性能,发芽性能和寿命主要决定于遗传特性、种子形态结构和生理活性、种子质量和贮藏条件。
以种子的含水量和贮藏温度、湿度等的影响最为显著。种子入库前先进行种子的优选干燥以及消毒;入库后注意通风换气、防潮、防虫、保持恒定低温。
玉米种子是一种颖果,种胚大,其子实由坚韧的果皮包裹着。玉米种子的这些形态特征决定了其储藏特征。玉米种胚大,呼吸旺盛,容易发热玉米种子在禾谷类作物种子中,属大胚种子,玉米种胚占整个种子体积的1/3,占粒重的10%~12%,组织疏松,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脂肪、可溶性糖,呼吸量大。
另外由于胚中含有较多的亲水基,因而种子胚要比胚乳吸水性强,在同样条件下,玉米种子的呼吸强度比其它禾谷类种子要大的多,在储藏期间也较其它他禾谷类种子容易发热。
玉米种胚易遭虫霉为害。玉米胚部的营养丰富,可溶性物质多,微生物附着量较多,胚部吸湿后,在适宜的温度下,容易滋生霉菌,发生霉变,霉变多半是青霉和曲霉。此外种胚还容易为玉米象,谷盗,粉斑螟和谷蠧等害虫危害。
玉米种胚容易酸败。玉米种子脂肪含量绝大部分集中在种胚中,含有整粒种子中77%~89%的脂肪,种胚的脂肪酸值始终高于胚乳,种胚吸湿性又较强,因此玉米种胚容易酸败,从而导致种子生活力降低。
玉米种子原始水分大,成熟度不均匀。玉米种子生产主要是在我国东北和西北的甘肃张掖地区,收获时天气已冷,加之玉米果穗外有苞叶,在植株上得不到充分的日晒干燥,所以原始水分一般较大。由于玉米种子水分较高,在我国东北,西北地区易发生冻害。
玉米种子的成熟度往往也很不均匀,同一果穗的顶部和基部授粉时间不同,致使顶部籽粒往往成熟度差。加之玉米含水量高,脱粒时容易损伤,所以玉米的未成熟与破碎粒较多,这类种子更容易吸湿和遭受虫霉的侵害。
在现有技术中,玉米种子的储存方法主要是干燥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操作方便,但不能有效防止虫害以及鼠害,会影响发芽率。主要原因在于过分降低呼吸作用,影响了种子正常的生活力,导致发芽率降低。
因此,提供一种玉米种子的储存方法,简单易行,霉变、虫害发生率低,且发芽率高,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了一种玉米种子的储存方法,解决现有玉米种子储存方法中虫害、霉变发生率高,发芽率低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袁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袁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3009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