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等离子体电磁场探测装置和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1525744.X | 申请日: | 2018-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449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8 |
发明(设计)人: | 谢玉斌;叶海福;杨荷;黄莎玲;朱鸿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V3/08 | 分类号: | G01V3/08;F42C21/00;F42B3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邓超 |
地址: | 621999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等离子体 电磁场信号 冲击片雷管 模拟电信号 数字信号 微处理器 存储器 探测装置 微带天线 电磁场 外部设备 采集 等离子体产生 模拟信号 探测技术 依次连接 转换 申请 写入 发送 | ||
本申请涉及探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等离子体电磁场探测装置和系统。该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微带天线、微处理器和存储器;其中,上述微带天线用于接收等离子体产生的电磁场信号;以及将该电磁场信号转换为模拟电信号,发送该模拟信号;其中,上述等离子体为冲击片雷管产生的;上述微处理器用于接收上述模拟电信号,并将采集到的上述模拟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以及将该数字信号写入存储器以供外部设备基于上述数字信号确定上述冲击片雷管的可靠性。本申请可以采集等离子体电磁场信号并基于电磁场信号确认冲击片雷管是否可靠作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探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等离子体电磁场探测装置和系统。
背景技术
在导弹、爆破、以及火箭等模拟爆破的试验场景中,在弹体达到起爆条件时,用引信来起爆冲击片雷管。冲击片雷管是一种薄型起爆器,结构主要包括飞片,金属泊,当通过强大的电流时,金属泊发生爆炸,产生的等离子体迅速膨胀,驱动飞片撞击炸药,产生爆炸。冲击片雷管是否故障,作用是否可靠,是很重要的一个试验环节,现有技术中尚没有验证冲击片雷管是否可靠作用的方法。如果人工在起爆现场,起爆时进行检测,不仅很难实现,也不安全。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等离子体电磁场探测装置和系统,用以采集等离子体电磁场信号并基于电磁场信号确认冲击片雷管是否可靠作用。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等离子体电磁场探测装置,该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微带天线、微处理器和存储器;其中,上述微带天线用于接收等离子体产生的电磁场信号;以及将该电磁场信号转换为模拟电信号,发送该模拟电信号;其中,上述等离子体为冲击片雷管产生的;上述微处理器用于接收上述模拟电信号,并将采集到的上述模拟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以及将该数字信号写入存储器以供外部设备基于上述数字信号确定上述冲击片雷管的可靠性。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与上述微带天线和上述微处理器相连的放大与直流偏置电路,用于对上述微带天线发送的模拟电信号进行放大和直流偏置,将放大与直流偏置后的模拟电信号发送给上述微处理器。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中,上述装置还包括与上述微处理器分别连接的开关和通信电路;上述开关用于在上述冲击片雷管产生等离子体的振动下闭合,启动上述微处理器;上述通信电路与上述外部设备连接,用于将上述外部设备发送的休眠信号传输至上述微处理器,以使上述微处理器按照上述休眠信号设置休眠时间;上述微处理器还用于当上述休眠时间到达第一预定阈值,开始采集上述模拟电信号。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中,上述微处理器,还用于对采集时间进行计时,当计时时间到达第二预定阈值时停止采集。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中,上述通信电路还用于向上述微处理器传输上述外部设备发送的读取指令,以及将上述微处理器基于上述读取指令从上述存储器中读取上述数字信号传输至上述外部设备。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中,上述装置的供电电源包括锂电池和超级电容;在上述锂电池和上述超级电容均正常时,同时为上述装置供电;在上述锂电池损坏而停止供电时,上述超级电容继续为上述装置供电。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中,上述装置的外壳材料为TC4钛合金;上述装置内部的灌封材料为环氧树脂。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中,上述装置的外壳为圆柱体,上述圆柱体的外侧设置有螺纹,用于安装上述装置至固定底座上;上述圆柱体的高度为15~20毫米。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等离子体电磁场探测系统,上述系统包括上述的装置,和与上述装置通信连接的外部设备;
上述外部设备用于读取上述装置上的上述数字信号,基于上述数字信号确定上述冲击片雷管的可靠性。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系统还包括:冲击片雷管,上述冲击片雷管中的金属泊通电发生爆炸产生上述等离子体,上述等离子体产生上述电磁场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2574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安全门检测系统以及检测方法
- 下一篇:一种EPI油田开发井井间信息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