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模具注塑用热流道加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20373.6 | 申请日: | 2018-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011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6 |
发明(设计)人: | 翟豪瑞;熊新;郑竹安;石小龙;于学华;项伟能 | 申请(专利权)人: | 盐城市沿海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27 | 分类号: | B29C45/27 |
代理公司: | 厦门原创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101 | 代理人: | 徐东峰 |
地址: | 224007 江苏省盐城市盐城经济技术开***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模具 注塑 热流 加热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模具注塑用热流道加热装置,包括热流道管套和热流道热嘴头,所述热流道管套包括套管和滑动加热装置,所述滑动加热装置设置在套管的外侧面上,且滑动加热装置与套管滑动连接,所述滑动加热装置包括连接固定架、滑动条和第一加热装置,所述固定架设置在套管的外侧表面,且固定架与套管固定连接,所述滑动条设置在套管的外侧,且滑动条与套管固定连接,本发明通过对现有的模具注塑通热流道加热装置的结构加以改进,改变了传统的固定加热方式,可以有效的实现节约电量和均匀受热,保证了热流道热嘴口温度的受热稳定,防止冷却引起的各种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模具辅助结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模具注塑用热流道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热流道加热器是利用金属在交变磁场中产生涡流而使本身发热,通常用在金属热处理等方面。原理是较厚的金属处于交变磁场中时,会由于电磁感应现象而产生电流,而较厚的金属其产生电流后,电流会在金属内部形成螺旋形的流动路线,这样由于电流流动而产生的热量就都被金属本身吸收了,会导致金属很快升温,该设备是一种对燃料油预先加热或二次加热的节能设备及塑料融化流道恒温加热,它安装在燃烧设备之前,实现对燃料油在燃烧前的加温,使其在高温下达到降低燃料油的粘稠度,促进充分雾化燃烧等作用,最终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它广泛应用于重油、沥青等燃料油的预先加热或二次加热的场合及橡塑制造业,加热元件是热流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加热精度和使用寿命对注塑工艺的控制和系统的工作稳定影响重大,电热管经缩管后钢管变硬,要进行较好的变形。
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现有的热流道加热器大多采用固定加热的模式,很难做到让热流道各处受热均匀,尤其是热流道头部,一旦受热不均很容易在一端形成拉丝现象,而且传统的加热器一般都是分布在整个热流道,非常浪费电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具注塑用热流道加热装置,旨在改善传统热流道加热器加热位置固定和整体分布过多,造成受热不均和支架使用成本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模具注塑用热流道加热装置,包括热流道管套和热流道热嘴头,所述热流道管套包括套管和滑动加热装置,所述滑动加热装置设置在套管的外侧面上,且滑动加热装置与套管滑动连接,所述滑动加热装置包括连接固定架、滑动条和第一加热装置,所述固定架设置在套管的外侧表面,且固定架与套管固定连接,所述滑动条设置在套管的外侧,且滑动条与套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加热装置设置在套管的内部,且第一加热装置与套管滑动连接,所述热流道热嘴头设置在热流道管套的头部,且热流道热嘴头与热流道管套固定连接,所述热流道热嘴头包括套头和转动加热装置,所述转动加热装置设置在套头的外侧面上,且转动加热装置与套头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套管外侧面上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为贯穿槽,且滑槽上端和下端均封闭,便于滑动加热装置的灵活滑动使用。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架设置为圆环状,所述固定架的数量为两个,且一端对称固定在滑动条的两头,另一端与套管滑动连接,便于滑动加热装置的定位和工作过程中的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滑动条上设置有梯形槽和电动装置,所述梯形槽开设在滑动条的内部,所述电动装置固定安装在梯形槽的外侧表面,便于滑动加热装置滑动时候位置的确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包括梯形滑板和螺旋加热器,所述梯形滑板一端与螺旋加热器固定连接,另一段与滑动条滑动连接,便于控制滑动加热装置的滑动使用。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管和转动套,所述加热管嵌入到转动套中,且加热管与转动套固定连接,便于旋转加热保证热流道口的各处受热均匀。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套内侧设置有导热层,所述导热层设置在转动套与加热管之间,且导热层与转动套固定连接,便于转动加热装置工作时候的顺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盐城市沿海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盐城市沿海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2037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倒扣脱模结构
- 下一篇:一种转注成型IC封装模具的新型流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