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伸缩软管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509221.6 | 申请日: | 2018-12-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517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 发明(设计)人: | 秦栋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秦栋栋 |
| 主分类号: | C08L27/06 | 分类号: | C08L27/06;C08L23/16;C08L9/02;C08L23/06;C08K5/12;C08K5/11;C08L101/00;C08K3/36;B29C48/18;F16L11/11;F16L11/112;F16L11/20 |
| 代理公司: | 潍坊正信致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55 | 代理人: | 王伟霞 |
| 地址: | 262400 山东省潍坊***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伸缩 软管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伸缩软管及其制备方法,所述伸缩软管至少包括复合在一起的外管体和内管体;所述外管体的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分:100份的TPE热塑性弹性体、1~8份的二氧化硅SiO2、0.1~1份的抗静电剂;所述内管体的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分:100份的聚氯乙烯PVC;1~30份的三元乙丙橡胶EPDM、1~30份的丁腈橡胶NBR、0.3~1.0份的稳定剂、10~80份的增塑剂、0.1~1份的PE蜡。将内管体的材料熔融挤出,然后经成型、牵引和定型制成内管体;将外管体的材料熔融挤出,复合在内管体上,再经冷却、牵引制成成品。本发明的伸缩软管强度高,抗静电,且柔韧性好,使用寿命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塑胶软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伸缩的软管。
背景技术
现有灌溉或者洗车等领域使用的塑料伸缩软管存在以下质量缺陷:1、在搬运及使用过程中由于摩擦作用表面易产生静电会导致吸附灰尘,难以去除;2、表面硬度不够,耐磨性能差;3、抗拉伸强度、抗碾压性能差;4、管子一般有两层结构,外层由于拖曳磨损等破裂后,内层的波纹管较容易损坏;5、多次拉伸之后管子易出现拉伸疲劳,因而丧失拉伸性能或者老化。
现有塑料复合伸缩软管的外层原材料采用TPE热塑性弹性体,壁厚1.0mm左右,其柔韧性好、回弹性大,但表面硬度差不耐磨;内层采用了PPB-m02材料,经EVA材料改性后具有了一定的韧性和抗冲击性能,管子外层原材料上只考虑到使用时的回弹性,忽略了它的耐磨性,在反复使用过程中管子会来回反复拖磨,久而久之外层料会被磨破;内层料也只考虑到PP韧性好,所以管子的内层壁厚控制在0.6mm以便于伸缩,但并没考虑管子的抗疲劳性,壁厚太薄,所以抗拉伸性能和抗碾压性能很差,管子在使用过程会反复伸缩折叠n次,久而久之会在折叠处断裂,由于水压作用会在断裂处爆破。因此,现有的伸缩软管普遍存在使用寿命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表层硬度高、耐磨、抗静电,内层抗拉伸和抗碾压性能高,使用寿命长的伸缩软管。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伸缩软管的制备方法,制备的伸缩软管表层硬度高、耐磨、抗静电,内层抗拉伸和抗碾压性能高,使用寿命长。
为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伸缩软管,所述伸缩软管至少包括复合在一起的外管体和内管体;
所述外管体的材料为改性TPE热塑性弹性体,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分:100份的TPE热塑性弹性体、1~8份的二氧化硅SiO2、0.1~1份的抗静电剂;
所述内管体的材料为改性聚氯乙烯,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分:100份的聚氯乙烯PVC;1~30份的三元乙丙橡胶EPDM、1~30份的丁腈橡胶NBR、0.3~1.0份的稳定剂、10~80份的增塑剂、0.1~1份的PE蜡。
作为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增塑剂包括10~50份的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OP和0~30份的己二酸二辛脂DOA。
作为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抗静电剂为PVC抗静电剂。
作为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内管体为波纹螺纹内管体,所述外管体内壁与所述波纹螺纹内管体的螺纹顶端相啮合。
作为改进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伸缩软管还包括设在所述外管体和内管体之间的至少一层中间管体;所述至少一层中间管体在最靠近内管体的那一层中间管体的内壁与所述波纹螺纹内管体的螺纹顶端相啮合。
作为改进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中间管体的材料为改性聚氯乙烯。
作为改进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外管体和内管体之间;或者在所述内管体与中间管体之间、任两层中间管体之间、中间管体与外管体之间的至少两层管体之间,设有加强限位纤维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秦栋栋,未经秦栋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0922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