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预制构件的施工方法及用于实施先张拉法的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508136.8 | 申请日: | 2018-12-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911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9 |
| 发明(设计)人: | 孙测世;陈皓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B28B23/04 | 分类号: | B28B23/04 |
| 代理公司: | 重庆乾乙律师事务所 50235 | 代理人: | 侯懋琪;李剑锋 |
| 地址: | 402247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预制构件 预应力筋 转动横梁 张拉 立架 张拉机构 台座 浇筑混凝土 张拉力 剪断 施工 生产成本 混凝土 凝固 铺设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实施先张拉法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由张拉机构、2个立架和多个转动横梁组成;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预制构件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包括:1)在台座上搭建预制构件的模板;2)在台座上设置立架,在立架(1)上设置转动横梁;3)铺设多组预应力筋,每组预应力筋对应一根转动横梁;4)采用张拉机构对多组预应力筋逐一进行张拉操作;5)向模板内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凝固后形成预制构件,将预制构件和转动横梁之间的预应力筋剪断。采用本发明所述的装置及方法,提高了预制构件预应力筋起弯角度的精度,预应力筋的张拉力各方向均匀,张拉效果好,同时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构件预制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预制构件的施工方法及用于实施先张拉法的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为了提高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抗裂性能以及避免钢筋混凝土构件过早出现裂缝,在混凝土构件预制过程中需要对其中的预应力筋预先施加应力以提高构件性能,通常采用先张拉法或后张拉法进行施工。
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的现有技术中混凝土构件采用先张拉法进行施工的结构示意图,固定横梁101固定在台座102上,张拉千斤顶103及活动横梁104都是放在固定滑道105上对预应力筋106进行张拉的,对于起弯角度不同的预应力筋106,需要制作不同倾斜度的固定滑道105,预应力筋106起弯角度的精度靠固定滑道105倾斜度的精度来保证,而固定滑道105往往铺设在焊接钢结构上,固定滑道105的倾斜角度很难保证精度,误差较大,所以预应力筋106的起弯角度误差较大,张拉过程中容易造成预应力筋与模板107及模板107内的钢筋干涉,使预应力筋106形成折线,预应力筋106的受力不顺畅,影响张拉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固定横梁101固定在台座102上,其倾斜角度与预应力筋106的起弯角度及固定滑道105的倾斜角度都存在较大误差,导致固定横梁101上的锚固垫板108压力不均,从而导致同一束预应力筋106各方向的张拉力不均,进一步导致制作完成的预制构件的预应力不均;同时,现有技术的固定滑道105结构复杂、通用性差、成本高。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预制构件的施工方法及用于实施先张拉法的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混凝土构件采用先张拉法进行预制的过程中预应力筋起弯角度误差大、预应力筋张拉力不均、设备结构复杂、生产成本高的问题。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实施先张拉法的装置,其创新点在于:所述装置由张拉机构、2个立架和多个转动横梁组成;所述立架的下端固定,2个立架平行设置,所述转动横梁设置在2个立架之间,转动横梁的两端分别与2个立架转动连接,转动横梁的轴向与水平方向平行,转动横梁的中部设置有径向贯通转动横梁的第一通孔;所述张拉机构由锚固横梁和2个千斤顶组成,千斤顶的外端与锚固横梁的内侧面连接,锚固横梁的中部设置有径向贯通锚固横梁的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位于两个千斤顶之间;使用时,使千斤顶的内端与转动横梁的外侧面接触,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同轴,第一通孔的外端口处设置有第一锚固装置,第二通孔的外端口处设置有第二锚固装置,预应力筋的外端依次穿过第一通孔、第一锚固装置、第二通孔和第二锚固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锚固装置包括锚垫板和夹片。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预制构件的施工方法,包括用于实施先张拉法的装置,所述装置由张拉机构、2个立架和多个转动横梁组成;所述立架的下端固定,2个立架平行设置,所述转动横梁设置在2个立架之间,转动横梁的两端分别与2个立架转动连接,转动横梁的轴向与水平方向平行,转动横梁的中部设置有径向贯通转动横梁的第一通孔;所述张拉机构由锚固横梁和2个千斤顶组成,千斤顶的外端与锚固横梁的内侧面连接,锚固横梁的中部设置有径向贯通锚固横梁的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位于两个千斤顶之间;使用时,使千斤顶的内端与转动横梁的外侧面接触,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同轴,第一通孔的外端口处设置有第一锚固装置,第二通孔的外端口处设置有第二锚固装置,预应力筋的外端依次穿过第一通孔、第一锚固装置、第二通孔和第二锚固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交通大学,未经重庆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0813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