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气体放电驱动天线收发信号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04774.2 | 申请日: | 2018-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393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7 |
发明(设计)人: | 袁承勋;李金明;阿斯塔菲耶夫·阿勒科山德;库德利亚夫谢夫·安纳托利;周忠祥;王晓鸥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B1/40 | 分类号: | H04B1/40;H01Q3/02;H01Q3/04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孙莉莉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气体 放电 驱动 天线 收发 信号 装置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采用气体放电驱动天线收发信号的装置,属于等离子体天线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采用气体放电驱动天线收发信号的装置。解决了现有的等离子体天线信号损失大影响无线电波的传播和设备效率低的问题。它包括收发器、偶极天线、气体放电管、电源、跳线和开关组。它主要用于天线收发信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等离子体天线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采用气体放电驱动天线收发信号的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等离子天线设备多为复杂的不对称构造,不能在较宽的范围内改变天线方向图,也不能影响气体放电和结构复杂性,同时复杂的不对称结构存在大量的气体放电,影响引号的传播。现有同轴的等离子天线结构也存在大气中有不恰当的方法和位置,从而影响无线电波的传播,除此之外,还没有选择在天线中心和天线中心之间的最佳位置,从而削弱接收和传输信号,减低设备的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出一种采用气体放电驱动天线收发信号的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采用气体放电驱动天线收发信号的装置,它包括收发器、偶极天线、气体放电管、电源、跳线和开关组,所述气体放电管数量为偶数个,所述气体放电管彼此接触并沿同一圆周分布,所述跳线将彼此相邻的气体放电管成对串联,形成若干个放电管组,所述偶极天线位于气体放电管组成的圆周中心上并围绕圆周中心旋转,所述偶极天线下端与收发器相连,所述电源通过开关组与若干个放电管组均分别相连。
更进一步的,所述偶极天线和气体放电管垂直安装在接地金属平面上。
更进一步的,所述接地金属平面下方设置有转动台,所述旋转台控制偶极天线旋转。
更进一步的,所述电源为直流电源。
更进一步的,所述气体放电管为圆柱形,直径为25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为径向对称构造气体放电装置,可以调整放电系统中的电流和气体放电管来控制结构分布图,通过选择最佳几何形状天线的场结构分布图对传输或接收信号的天线的影响,扩大装置的功能。通过气体放电管与偶极天线相匹配,根据天线四分之一波长理论,将每个气体放电管到偶极天线的距离设为四分之一波长,最小化了信号损失获得了最有效的信号,同时利用开关组实现了放电管组的独立控制放电。通过实验结果表明通过选择最佳几何形状,在所选择的方向上具有最大值的收发天线的方向性图案,增强了装置的功能,同时排除了引线接触导线对所发送或接收的信号的特性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采用气体放电驱动天线收发信号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采用气体放电驱动天线收发信号的装置在1.9GHz工作频率下旋转角度与接发信号功率关系依赖关系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采用气体放电驱动天线收发信号的装置在0.9GHz工作频率下旋转角度与接发信号功率关系依赖关系图
1-收发器,2-偶极天线,3-气体放电管,4-电源,5-跳线,6-接地金属平面,7-开关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阐述。
参见图1-3说明本实施方式,一种采用气体放电驱动天线收发信号的装置,它包括收发器1、偶极天线2、气体放电管3、电源4、跳线5和开关组7,所述气体放电管3数量为偶数个,所述气体放电管3彼此接触并沿同一圆周分布,所述跳线5将彼此相邻的气体放电管3成对串联,形成若干个放电管组,所述偶极天线2位于气体放电管3组成的圆周中心上并围绕圆周中心旋转,所述偶极天线2下端与收发器1相连,所述电源4通过开关组7与若干个放电管组均分别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0477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