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测量曲轴主油路孔轴向尺寸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499177.5 | 申请日: | 2018-12-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973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1 | 
| 发明(设计)人: | 刘奎丰;刘文;李凤权;郭可新;张松涛;李函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东安汽车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B5/14 | 分类号: | G01B5/14 |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龙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3206 | 代理人: | 高媛 | 
| 地址: | 150066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主油路孔 通止规 锥形棒 通端 合格品 测量曲轴 曲轴颈 止端 轴向 机械冷加工 边缘距离 不合格品 测量效率 质量隐患 可插入 量具 取出 重复 | ||
一种测量曲轴主油路孔轴向尺寸的方法,属于机械冷加工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利用通止规与锥形棒实现,先计算曲轴颈端面与主油路孔边缘距离的极限值,根据极限值和量具设计原理,设计出通止规的通端和止端的尺寸,将主油路孔向上,插入锥形棒,将通止规通端插入锥形棒与曲轴颈端面之间的空隙,将通止规取出,将通止规止端插入上述间隙,将主油路孔旋转180°,重复上述步骤,若通端可插入,止端不可插入,则为合格品。本发明能够完全避免将不合格品判断为合格品的质量隐患,测量效率提高约9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测量曲轴主油路孔的方法,属于机械冷加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曲轴主油路孔轴向尺寸测量主要有两种方法:
1、利用卡尺测量。用卡尺测量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先用卡尺测量出主油路孔边缘到主轴颈端面的距离以及主油路孔的直径,主油路孔边缘到主轴颈端面的距离与主油路孔直径的一半之和即为主油路孔轴向尺寸;第二种,是将卡尺的一脚与主轴颈端面靠严,将卡尺的另一脚目视与主油路孔中心对齐,然后直接从卡尺上读出主油路孔的轴向尺寸,上述两种测量方法受操作者的视力和技能的影响较大,测量误差较大(平均约为0.5mm),致使因测量错误(将不合格品判断为合格品)而导致不合格品流出的质量隐患较大。
2、利用分级棒(一系列直径呈等差数列,最大和最小的直径与主油路孔极限尺寸接近的测量棒)配合卡尺测量。使用这种测量方法,每次测量时需要先从分级棒中找到与主油路孔直径匹配的测量棒,测量一次约需用时5分钟,测量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测量曲轴主油路孔轴向尺寸的方法。
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下述技术方案:一种测量曲轴主油路孔轴向尺寸的方法,所述方法是利用通止规与锥形棒实现的,所述通止规为矩形结构,通止规一侧的一端设置有通端,通止规另一侧的另一端设置有止端,所述通端和止端由上至下均由制为一体的梯形块和矩形块组成;
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通过曲轴轴向尺寸及其公差和主油路孔直径及其公差,计算出曲轴颈端面与主油路孔边缘的距离的极限值;
步骤二:根据步骤一所述极限值和量具设计原理,设计出通止规的通端和止端的尺寸;
步骤三:将曲轴上待测量主油路孔转到操作者目视垂直向上的方向;
步骤四:对所述锥形棒外形尺寸进行限定,使得锥形棒粗端的直径大于主油路孔最大极限的直径,锥形棒细端的直径小于主油路孔最小极限的直径,锥形棒的长度是主油路孔长度的1.5倍到3倍;
步骤五:将锥形棒的细端插入待测主油路孔中,插入过程中利用锥形棒的重力自然下落;
步骤六:锥形棒下落稳定后,将通止规通端的底面紧贴曲轴颈上表面插入锥形棒与曲轴颈端面之间的空隙;
步骤七:将通止规取出;
步骤八:将通止规止端的底面紧贴曲轴颈上表面插入锥形棒与曲轴颈端面之间的间隙;
步骤九:将曲轴上待测量主油路孔竖直旋转180°,重复一遍上述步骤五至步骤八;若通止规的通端能进入锥形棒与曲轴颈端面之间的空隙,且通止规的止端不能进入锥形棒与曲轴颈端面之间的空隙,则判定主油路孔的轴向尺寸合格,反之,则为不合格。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避免了现有测量方法中使用卡尺测量时测量结果受个人技能和视力影响而导致测量误差大,存在较大将不合格品判断为合格品的质量隐患的缺点,能够完全避免将不合格品判断为合格品的质量隐患;同时与使用分级棒测量相比,测量过程中,不需要使用分级棒,一次测量用时由原来的约5分钟降低至约0.5分钟,测量效率提高约9倍。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东安汽车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哈尔滨东安汽车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9917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