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焦铜废水与酸铜废水混合的污水处理工艺及处理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498143.4 | 申请日: | 2018-12-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542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9 |
| 发明(设计)人: | 林艳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艳娟 |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2F101/20;C02F103/16 |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呱呱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7 | 代理人: | 武媛;吕学文 |
| 地址: | 542700 广西壮族自治***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焦铜废水 酸铜 污水处理工艺 焦磷酸铜 处理系统 废水混合 焦磷酸钾 析出 沉淀的 抽滤 游离 废水 污水处理技术 沉淀过滤 化学试剂 混合过程 废水池 磷酸铜 铜离子 再利用 可控 污水处理 回收 污水 消耗 引入 | ||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焦铜废水与酸铜废水混合的污水处理工艺,将焦铜废水和酸铜废水混合,焦铜废水中的游离焦磷酸钾与酸铜废水中的铜离子反应生成焦磷酸铜,随着焦铜废水中游离的焦磷酸钾的消耗,焦磷酸铜逐渐以沉淀的形式析出,将产生的焦磷酸铜沉淀过滤后,得到处理后的污水。上述污水处理工艺中焦磷酸铜逐渐以沉淀的形式析出,便于焦磷酸铜的回收,该污水处理方法不引入其他化学试剂,成本大幅度降低,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与上述污水处理工艺的处理系统。该处理系统通过酸铜废水池连续加入到焦铜废水池内,再利用抽滤管路进行抽滤,提高焦铜废水池内反应的连续性,使两种废水的混合过程可控,实用性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焦铜废水与酸铜废水混合的污水处理工艺,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与上述污水处理工艺的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化工、印染、电镀、有色冶炼、有色金属矿山开采、电子材料漂洗废水、染料生产等领域,常产生含有大量铜离子的废水,称之为焦铜废水。在焦铜废水中,主要的污染物为铜离子、未反应的铜单质以及含铜络合物。焦铜废水中的铜含量很高,直接排放不仅对坏境造成污染,而且浪费资源,因此,焦铜废水的处理方法,便成为了废水处理领域的热点话题。目前,焦铜废水处理的方法主要包括:化学沉淀法、离子交换法、电解法、膜分离法;然而,化学沉淀法存在着无法沉淀完全以及所加化学试剂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的问题;离子交换法存在着投资成本高以及不易控制反应进度的问题,膜交换法存在着净化不完全的问题。
酸铜废水的处理方式是通过加碱调节废水的PH在9.5以上、同时需要补加聚合氯化铝、聚丙烯酰胺等絮凝剂把形成氢氧化铜的沉淀出来而从废水中分离出来;得到的氢氧化铜泥渣杂质较多,如果需要铜回收利用,还需要繁琐的步骤。现有技术中对焦铜废水和酸铜废水这两种废水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需要加入大量化学药剂、得到的泥渣杂质较多、回收难度大,得到的无铜离子的废水,所含盐分较高,回收作为回用水,膜设备的处理负荷较大等问题一直存在,为此,设计一种新的废水处理工艺,降低化学试剂的用量,对降低污水处理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实施例首先提供了一种焦铜废水与酸铜废水混合的污水处理工艺,能够利用两种废水中的污染因子相互反应,不需要添加其他化学药剂,有效的控制了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焦铜废水与酸铜废水混合的污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将焦铜废水和酸铜废水混合,所述焦铜废水中的游离焦磷酸钾与酸铜废水中的铜离子反应生成焦磷酸铜,随着焦铜废水中游离的焦磷酸钾的消耗,焦磷酸铜逐渐以沉淀的形式析出,将产生的焦磷酸铜沉淀过滤后,得到处理后的污水。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焦铜废水中含有焦磷酸铜和焦磷酸钾。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酸铜废水中含有硫酸铜和硫酸。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处理后的污水浓缩得到硫酸钾浓缩液与回用水。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上述污水处理工艺利用焦铜废水中的游离焦磷酸钾与酸铜废水中的铜离子反应生成焦磷酸铜,随着游离的焦磷酸钾的消耗,焦磷酸铜逐渐以沉淀的形式析出,便于焦磷酸铜的回收,并且该污水处理方法不引入其他化学试剂,成本大幅度降低;处理后的污水可以通过浓缩得到硫酸钾浓缩液,将硫酸钾浓缩液分离后的回用水可以循环用于电镀生产线,实现污水零排放。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与上述污水处理工艺配套的处理系统,包括酸铜废水池、焦铜废水池和抽滤管路,所述酸铜废水池内容纳有酸铜废水,所述焦铜废水池内容纳有焦铜废水,所述酸铜废水池内的酸铜废水进入到焦铜废水池内与焦铜废水搅拌混合后,通过抽滤管路进行抽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艳娟,未经林艳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9814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