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梯设备和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485883.4 | 申请日: | 2018-12-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963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3 |
| 发明(设计)人: | A.卡尔卡格诺;R.约金宁;T.考皮宁;L.斯托尔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力股份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6B5/00 | 分类号: | B66B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葛青 |
| 地址: | 芬兰赫***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梯 设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设备(1),包括:驱动单元(3),至少第一制动器和第二制动器(11、12),以及控制升降机(2)和所述至少第一制动器和第二制动器(11、12)的操作的控制装置(10)。为了测试制动器,控制装置(10)被配置为通过以下在所述电梯轿厢的正常操作运行期间轮流测试所述至少第一制动器和第二制动器(11、12)的操作:仅触发所述至少第一制动器和第二制动器(11、12)中的一个制动器(11)以进行制动,减小从所述驱动单元(3)提供的力(F),监控所述电梯轿厢(4)的运动,以及如果在触发的制动器(11)制动时检测到电梯轿厢(4)的运动,则触发故障制动器(11)的指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设备,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确保电梯设备的制动器保持在工作状态的解决方案。
背景技术
以前,已知一种具有第一和第二制动器的电梯设备,该第一和第二制动器设置成制动电梯轿厢。制动器的尺寸设计成使具有预定负载(诸如25%过载)的电梯轿厢在电梯竖井中停止并保持处于静止。这些制动器防止电梯轿厢无意中在电梯竖井中运动。因此,必须确保制动器正确操作,这需要进行测试。
测试制动器需要以不妨碍使用电梯轿厢的人的方式进行,以便在建筑物的不同楼层之间的正常操作运行。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通常的方法是服务人员利用电梯轿厢进行单独的测试运行,而在测试期间没有人员乘坐电梯轿厢。
然而,这种解决方案的缺点是需要定期进行单独的测试运行,这导致由于需要维护人员而引起的成本,并且还减少了电梯轿厢可用于正常操作电梯轿厢运行的时间。另外,这种使用空电梯轿厢的制动测试具有不能测试不同负载条件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缺点并提供一种简化电梯设备中的制动器测试的解决方案。
当在正常操作期间进行电梯设备中的制动器的测试时,电梯轿厢以这样的方式运行,使得电梯轿厢的制动仅利用可用制动器中的一个进行,并且当在被触发的制动器制动的同时电梯轿厢运动的情况下触发故障制动器的指示时,可以在电梯的正常操作期间进行测试并且不涉及维修人员。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通过示例并参考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电梯设备;和
图2示出了用于测试图1的电梯设备的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具有升降机2的电梯设备1,升降机2包括滑轮9和驱动单元3,驱动单元3诸如电马达,布置成驱动电梯竖井5中的电梯轿厢4。图1以示例的方式被简化,以示出驱动单元3通过轴6直接连接到升降机2的滑轮9(或多个滑轮),绳索7(或多个绳索)围绕滑轮延伸,用于使电梯轿厢4和配重8在电梯竖井中运动。然而,代替将驱动单元3通过轴6直接连接到滑轮9,可以在驱动单元和滑轮之间设置齿轮。
电梯设备1还设有控制装置10,其控制升降机2的操作。例如,控制装置可以用电路或电路和计算机程序的组合来实现。控制装置10另外控制第一制动器11和第二制动器12,第一制动器11和第二制动器12例如布置成制动轴6,以便将电梯轿厢4停止并保持为在电梯竖井5中静止。然而,可以使用除所示的升降机制动器之外的其他类型的制动器,在这种情况下,制动器可以位于电梯设备的不同于图1中所示的另一部分中。
电梯设备1设有机电升降机械制动器11和12作为安全装置,以经由升降机的旋转轴6向牵引滑轮9施加制动力,以制动升降机的运动,从而制动电梯轿厢4的运动。通常有两个单独的制动器,如图所示。制动器11和12的尺寸必须确定为使具有125%负载(25%过载)的电梯轿厢停止并在电梯竖井5中保持静止。另外,制动器11和12也用于救援情况,并且还用于紧急制动情况,以在发生操作故障时停止电梯轿厢4,例如在电梯轿厢的超速情况下。此外,它们用于保护电梯乘客在层站时免受意外的轿厢运动,并为需要进入电梯竖井5内部的维修人员提供安全的操作环境。因此,必须确保制动器正确运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力股份公司,未经通力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8588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