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跨平台应用软件开发架构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476991.5 | 申请日: | 2018-12-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343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6 |
| 发明(设计)人: | 雷民;刘如鸿;方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合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8/20 | 分类号: | G06F8/20 |
| 代理公司: | 上海助之鑫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28 | 代理人: | 吴红艳 |
| 地址: | 201900 上海市宝山***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架构系统 跨平台 应用软件开发 业务逻辑层 用户界面层 硬件控制 导入层 启动层 分布式服务 服务架构 高可用性 开发效率 依次设置 应用软件 硬件终端 语言开发 兼容 开发 部署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跨平台应用软件开发架构系统,包括从前端到底层依次设置的用户界面层、业务逻辑层、硬件控制层、导入层和启动层,所述用户界面层、业务逻辑层、硬件控制层、导入层和启动层均采用同一套代码,做到一次开发多套部署,提高了开发效率,降低了开发成本。本发明基于微服务架构的设计理念,提供了一种兼容多种硬件终端的跨平台跨语言开发架构系统,实现了应用软件的″实时、云优先、高可用性″的分布式服务处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跨平台应用软件开发架构系统。
背景技术
应用软件开发是指使用程序语言C#、java、c++、vb等高级语言编写,主要是用于商业、生活应用的软件的开发。对于跨平台、跨硬件设备的应用软件开发,目前现有的解决方案是根据操作系统的不同、硬件不同,开发不同版本的软件产品,然后再通过云端分布式部署多台服务器以提高系统的高可用性。例如:开发餐饮行业使用的POS软件,需要开发mac、windows、android等平台的客户端应用软件,并需要在云端部署高可用的架构,一旦云端服务器发生故障将会导致本地应用无法使用,并存在软件产品开发成本高、后期版本维护复杂程度高等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兼容多种硬件终端设备的跨平台跨语言开发架构系统及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根据操作系统、硬件的不同,需要开发不同版本的软件产品,一旦云端服务器发生故障将会导致本地应用无法使用,并存在软件产品开发成本高、后期版本维护复杂等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跨平台应用软件开发架构系统,包括:从前端到底层依次设置的用户界面层、业务逻辑层、硬件控制层、导入层和启动层,所述用户界面层、业务逻辑层、硬件控制层、导入层和启动层均采用同一套代码;
用户界面层,用于与不同的操作系统进行对接;
业务逻辑层,与硬件控制层和导入层进行数据交互,用来支撑用户界面层的操作,同时通过调用云端服务的API接口来实现业务服务;
硬件控制层,具有硬件共享指令以及路由逻辑接口,用于为整个系统提供硬件管理服务;
导入层,主动查找应用主机,并通过应用主机授权的方式,远程访问应用主机的交互页面和共享数据;
启动层,用于加载业务数据,自动更新架构版本,初始化浏览器、打印机硬件设备,实现各个跨语言模块的启动。
进一步地,上述跨平台应用软件开发架构系统所述用户界面层采用React框架编写而成,自带支持ES6、WebSockets和CSS3的浏览器。
进一步地,上述跨平台应用软件开发架构系统,所述操作系统包括但不限于Mac操作系统、Windows操作系统、Unix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WindowsXP操作系统和Android操作系统。
进一步地,上述跨平台应用软件开发架构系统,所述业务逻辑层由Java Script编写而成,完成应用软件的业务逻辑实现。
进一步地,上述跨平台应用软件开发架构系统,所述硬件控制层的硬件访问指令采用基于操作系统中硬件接口的默认驱动指令进行开发。
进一步地,上述跨平台应用软件开发架构系统,所述导入层采用Go语言进行编写。
进一步地,上述跨平台应用软件开发架构系统,所述导入层包括通讯层和存储层。
进一步地,上述跨平台应用软件开发架构系统,所述通讯层用于负责跨语言、跨设备数据交互,所述存储层采用Bolt DB实现本地数据存储的高可用性。
进一步地,上述跨平台应用软件开发架构系统,所述通讯层通过WebSockets或者HTTP/HTTPS方式推入或主动调用数据与云端接口实时通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合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合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7699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