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紧邻河流透水地层的基坑止水系统及其施工工艺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476537.X | 申请日: | 2018-12-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390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5 |
| 发明(设计)人: | 张晓林;牛东兴;蒲苏东;沙开莱;田贺卿;赵杰;胡奇光;邓一三;郭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2D19/04 | 分类号: | E02D19/04;E02D19/10;E02D19/18;E02D31/02 |
| 代理公司: | 兰州智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2201 | 代理人: | 周立新 |
| 地址: | 610032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降水井 咬合桩 钢筋混凝土桩 素混凝土桩 河流 基坑止水 透水地层 粘土 围堰 施工工艺 防护墙 止水 水位 水文地质条件 防水土工布 注浆袖阀管 不透水层 工程地质 依次设置 基坑 抽水泵 防水墙 堆砌 水系 防线 铺设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紧邻河流透水地层的基坑止水系统及其施工工艺,包括依次设置的围堰、防护墙、防水墙、第二降水井、粘土咬合桩组、第一咬合桩组;所有降水井、粘土咬合桩、素混凝土桩和钢筋混凝土桩的底部均进入不透水层。根据基坑规模、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围堰范围及规模;码砌防护墙,铺设防水土工布,堆砌围堰,打降水井,所有降水井中安放抽水泵,使远河流侧降水井内水位高于临河流降水井内水位;建粘土咬合桩组;建钢筋混凝土桩和素混凝土桩的咬合桩组;相邻钢筋混凝土桩和素混凝土桩包裹单向注浆袖阀管,建成紧邻河流透水地层的基坑止水系统。该止水系统通过多道止水防线对水形成“围追堵截”,有效满足工程止水需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坑防水、止水的工程措施,特别涉及一种紧邻河流且地层为砂卵石等高透水地层基坑工程的防水、止水措施,可广泛应用于基坑工程中的止水,也可应用于其他对防水要求比较高的基坑及建(构)筑物的防水工程。
背景技术
工程建设中,防水工程一直是工程建设者关注的重点,自开工建设至后期运营,防水工程的好坏对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都有较大的影响。尤其在深基坑工程中,防水措施的工程效果直接影响基坑工程的安全,因此在基坑工程中,特别对于紧邻水域的基坑工程更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水措施,保证基坑安全。
为保证基坑安全,基坑工程中一般采用围护桩+内支撑结构,基坑防水一般采用坑外降水、地下连续墙等防水措施,但对于紧邻河流且地层为砂卵石等高透水性地层时,地下水渗透压力较大,渗透性强,一般的防水措施在这种较大的渗透压力下可能会降低防水效果,甚至失效。地下连续墙措施需要开槽施工,在紧邻河流区域还需要进行泥浆护壁,但是在地下水丰富、地层为卵石土的区域,存在成槽困难,泥浆护壁漏浆问题等,不利于地下连续墙槽壁稳定,施工难度大,且不能保证施工质量,止水效果受到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紧邻河流、高透水性地层的基坑止水系统,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降低施工难度。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基坑止水系统的施工工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紧邻河流透水地层的基坑止水系统,包括依次设置的围堰、防护墙、防水墙、第二集水设施、第二咬合桩组、第一咬合桩组)和第一集水设施;
围堰由钢筋石笼堆砌而成,围堰的下部位于河流的水面以下;防护墙由粘土袋码砌而成;防水层由防水土工布铺设而成,防水层位于防护墙与河堤之间;第二集水设施由并排设置的至少一口第二降水井构成;第二咬合桩组由多个粘土咬合桩组成;第一咬合桩组由多个素混凝土桩和多个钢筋混凝土桩组成,素混凝土桩和钢筋混凝土桩间隔设置,且相邻的素混凝土桩和钢筋混凝土桩相互咬合;第二降水井、粘土咬合桩、素混凝土桩和钢筋混凝土桩的底部均伸入基坑底面以下,进入不透水层。
本发明所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上述紧邻河流透水地层的基坑止水系统的施工工艺,具体按以下步骤进行:
1)根据基坑的规模、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围堰的范围及规模;
2)粘土装入编织袋内,形成粘土袋;沿河堤码砌该粘土袋,构成防护墙,防护墙朝向河堤的一侧铺设防水土工布,形成防水层;
3)在防护墙背离河堤的一侧设置钢筋石笼堆砌而成的围堰,
4)在河堤与划定的基坑区域之间打至少一口第二降水井,所有降水井中均安放抽水泵,控制第二降水井内的水位,使第二降水井内远河流侧水位高于临河流侧水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7653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