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定子绕组的端部连接结构及同轴式永磁同步电机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474745.6 | 申请日: | 2018-12-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7706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2 |
| 发明(设计)人: | 丛岩;石佳;张辰龙;朱龙飞;夏德茂;张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K3/50 | 分类号: | H02K3/50;H02K3/28 |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7 | 代理人: | 屈蘅 |
| 地址: | 201206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定子 绕组 连接 结构 同轴 永磁 同步电机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定子绕组的端部连接结构及同轴式永磁同步电机,所述定子绕组的端部连接结构包括多个沿圆周方向等距间隔设置的线圈绕组,所述线圈绕组采用至少一根方导线绕制而成,所述方导线沿垂直于其延伸方向的横截面的形状为矩形,所述方导线的两个端部沿第一平面向远离所述永磁同步电机的转子的方向翻折形成所述两个出线端,多个所述线圈绕组采用三相绕组星形连接的方式形成所述定子绕组,每一相绕组包括N个所述线圈绕组,所述第N‑1线圈绕组的出线端A和所述第N线圈绕组的出线端B连接,使得同轴式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更加紧凑。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机领域,涉及一种定子绕组的端部连接结构及同轴式永磁同步电机。
背景技术
随着不可再生化石能源的不断消耗以及人类对于环境可持续发展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深,混合动力汽车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相比直流电机和异步电机,同轴式永磁同步电机具有高功率密度、体积小和调速控制性能优异等诸多优点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新能源混合动力汽车上。现有技术中的同轴式永磁同步电机的线圈绕组是采用集中绕制工艺加工然后通过分配环进行三相连接的,分配环的存在增加了同轴式永磁同步电机的轴向高度,也使得定子加工工艺更加复杂,使得同轴式永磁同步电机整体的机械结构不够紧凑,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定子绕组的端部连接结构的示意图,请参考图1,所述线圈绕组1采用三角形连接的方式,所述分配环包括塑料支架2和用于与所述线圈绕组1的出线端4连接的三相铜排5,所述线圈绕组1的出线端4和所述三相铜排5焊接连接,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采用星形连接的分配环的三相铜排6的截面示意图,请参考图2,所述分配环包括塑料支架3和用于与所述线圈绕组的出线端连接的三相铜排6,所述三相铜排6上包括U相铜排、V相铜排、W相铜排及中性点连接铜排7,进一步增大了分配环的体积和同轴式永磁同步电机的轴向长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定子绕组的端部连接结构及同轴式永磁同步电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引入分配环导致的同轴式永磁同步电机结构不紧凑的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减少同轴式永磁同步电机的轴向尺寸。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定子绕组的端部连接结构,用于同轴式永磁同步电机上,包括多个沿圆周方向等距间隔设置的线圈绕组;
所述线圈绕组采用至少一根方导线绕制而成,所述方导线沿垂直于其延伸方向的横截面的形状为矩形;
所述线圈绕组包括绕组本体和两个出线端,所述方导线的两个端部沿第一平面向远离所述永磁同步电机的转子的方向翻折形成所述两个出线端,所述两个出线端包括靠近所述永磁同步电机的转子的出线端A和远离所述永磁同步电机的转子的出线端B,所述两个出线端均位于所述永磁同步电机的定子铁芯的一个端面远离另一个端面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平面为所述绕组本体远离所述定子铁芯的另一端面的外端面,且所述两个出线端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平面;
多个所述线圈绕组采用三相绕组星形连接的方式形成所述定子绕组,每一相绕组包括N个所述线圈绕组,依次为:第一线圈绕组、第二线圈绕组、……、第N线圈绕组;
所述第N-1线圈绕组的出线端A和所述第N线圈绕组的出线端B连接,且所述第一线圈绕组的出线端B和所述第N线圈绕组的出线端A为不连接的自由端,所述第一线圈绕组的出线端B为所述相绕组的高压出线端,所述第N线圈绕组的出线端A为所述相绕组的中性点出线端;
所述三相绕组的三个中性点出线端之间电连接,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
优选地,所述出线端A和出线端B为多段式折弯结构、圆弧段结构或直线段结构。
优选地,所述出线端A为多段式折弯结构,所述出线端B为直线段结构,所述三相绕组不同所述相绕组中的与相邻所述线圈绕组首尾相连的所述线圈绕组的出线端之间彼此不交叉。
优选地,所述线圈绕组的出线端A为圆弧段结构,所述线圈绕组的出线端B为直线段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未经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7474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微型半导体元件结构
- 下一篇:服务发起概率预测方法及其模型的训练方法和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