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漂浮的隔热导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473540.6 | 申请日: | 2018-12-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218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 发明(设计)人: | 曲久辉;张唯;吉庆华;刘会娟;刘锐平;胡承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 主分类号: | C08L27/16 | 分类号: | C08L27/16;C08L39/06;C08K7/28;C02F1/14;C02F103/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格旭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3 | 代理人: | 雒纯丹;任玮静 |
| 地址: | 100085***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漂浮 隔热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1.一种隔热导水材料,其包含交联剂、聚乙烯吡咯烷酮和隔热材料;
所述隔热材料选自于空心玻璃微珠或聚乙烯微球中的一种,
所述隔热导水材料通过包含下述步骤的方法制备得到:
(1)将所述交联剂与所述聚乙烯吡咯烷酮混合得到混合粉末;
(2)将步骤(1)所述的混合粉末溶于有机溶剂中,得到铸膜液;
(3)将步骤(2)所述的铸膜液加入隔热材料中得到浆料;
(4)将步骤(3)所述的浆料进行压制,然后进行相转化得到隔热导水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导水材料,其中,所述交联剂选自于醋酸纤维素、聚偏氟乙烯或聚丙烯腈中的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导水材料,其中,所述隔热材料的粒径为10-120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导水材料,其中,所述隔热材料的粒径为30-90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导水材料,其中,所述隔热材料的粒径为55-90μm。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热导水材料,其中,所述隔热材料的粒径为10-120μm。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热导水材料,其中,所述隔热材料的粒径为30-90μm。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热导水材料,其中,所述隔热材料的粒径为55-90μ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导水材料,其中,所述交联剂与聚乙烯吡咯烷酮的质量比为1:0.01-0.4。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热导水材料,其中,所述交联剂与聚乙烯吡咯烷酮的质量比为1:0.01-0.4。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隔热导水材料,其中,所述交联剂与聚乙烯吡咯烷酮的质量比为1:0.01-0.4。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隔热导水材料,其中,所述交联剂与聚乙烯吡咯烷酮的质量比为1:0.01-0.4。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隔热导水材料,其中,所述交联剂与聚乙烯吡咯烷酮的质量比为1:0.01-0.4。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隔热导水材料,其中,所述交联剂与聚乙烯吡咯烷酮的质量比为1:0.01-0.4。
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隔热导水材料,其中,所述交联剂与聚乙烯吡咯烷酮的质量比为1:0.01-0.4。
16.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隔热导水材料,其中,所述交联剂与聚乙烯吡咯烷酮的质量比为1:0.01-0.4。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导水材料,其中,所述交联剂与聚乙烯吡咯烷酮的质量比为1:0.05-0.35。
1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热导水材料,其中,所述交联剂与聚乙烯吡咯烷酮的质量比为1:0.05-0.35。
1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隔热导水材料,其中,所述交联剂与聚乙烯吡咯烷酮的质量比为1:0.05-0.35。
2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隔热导水材料,其中,所述交联剂与聚乙烯吡咯烷酮的质量比为1:0.05-0.35。
2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隔热导水材料,其中,所述交联剂与聚乙烯吡咯烷酮的质量比为1:0.05-0.3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未经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73540.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