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波囊肿针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811471806.3 | 申请日: | 2018-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502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9 |
发明(设计)人: | 陈勇辉;薛蔚;张进;翟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8/18 | 分类号: | A61B18/18 |
代理公司: | 上海骁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15 | 代理人: | 赵峰 |
地址: | 20000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针管 微波 囊肿 内管 前部 外管 连通 微波发射 抽吸孔 针结构 囊液 锥面 癌细胞组织 冷却微波 前部侧壁 前部内腔 同轴电缆 同轴设置 消融过程 针管内壁 轴向设置 长针管 抽吸管 冷却水 灭活 囊壁 消融 抽出 封闭 | ||
一种微波囊肿针结构,包含有长针管,针管前部内腔中设置有微波发射端子,针管后部同轴设置有一个内管和一个外管,内管内设置有第一通道,内管与外管之间设置有第二通道,外管与针管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三通道,第一通道的前端和第二通道的前端均封闭,第一通道的前端和第二通道的前端通过设置在内管前部侧壁的过孔连通,针管前部沿轴向设置有第四通道,第四通道的后端与第三通道的前端连通,针管前部的前端呈锥形,针管前部前端的锥面中设置有抽吸孔口,抽吸孔口与第四通道的前端连通。本发明利用囊液抽吸管将囊液从囊肿中抽出;利用微波发射端子微波消融囊壁,灭活癌细胞组织;利用冷却水在微波消融过程中冷却微波同轴电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类生活用品,尤其涉及医疗器械,特别是一种微波囊肿针结构。
背景技术
中国发明专利CN205434471U公告的“囊肿吸引器”由带双球囊的不锈钢吸液管、不锈钢内针和塑料把手组成,其特点是吸液管前端具有双球囊,手术操作过程中用双球囊夹囊肿壁,密封穿孔、手术穿刺、密封、吸引、,拉动以及协助剥离囊肿的操作,可连续完成,并防止囊肿液外漏。缺点在于,不具有微波消融的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现有技术中囊肿针功能单一问题,提供一种新型的微波囊肿针结构,将微波消融与囊液抽出功能结合在同一医疗器械上。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微波囊肿针结构,包含有一个长针管,所述的长针管包括有针管前部及针管后部;所述的针管前部设置有轴向内腔,所述的轴向内腔的前端封闭,轴向内腔中设置有微波发射端子,所述的微波发射端子的后端连接有微波同轴电缆,所述的针管后部内同轴设置有一个内管和一个外管,所述的内管的管腔内设置有第一通道,内管的外侧与所述的外管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二通道,外管的外侧与针管后部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三通道,所述的第一通道的前端和所述的第二通道的前端均封闭,第一通道的前端和第二通道的前端通过设置在内管前部侧壁的过孔连通,针管前部沿轴向设置有第四通道,所述的第四通道与针管前部的轴向内腔平行间隔,第四通道的后端与所述的第三通道的前端连通,针管前部的前端呈锥形,针管前部前端的锥面中设置有抽吸孔口,所述的抽吸孔口与第四通道的前端连通,所述的微波同轴电缆向后延伸并通过第一通道后延伸到针管后部的后方,针管后部连接有一个连接座,所述的连接座内设置有微波同轴电缆过孔、冷却水输入通道、冷却水输出通道和囊液抽吸通道,微波同轴电缆穿过所述的微波同轴电缆过孔,所述的冷却水输入通道的一端与第一通道连接,所述的冷却水输出通道的一端与第二通道连接,所述的囊液抽吸通道的一端与第三通道连接,冷却水输入通道的另一端连接有一个进水管,冷却水输出通道的另一端连接有一个出水管,囊液抽吸通道的另一端连接有一个囊液抽吸管,所述的囊液抽吸管连接有负压源,囊液抽吸管中设置有负压控制开关。
进一步的,微波同轴电缆过孔开口在冷却水输入通道的管壁上,微波同轴电缆与微波同轴电缆过孔的开口之间设置有密封装置。
进一步的,进水管、出水管和囊液抽吸管均与长针管呈90度夹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至少在于:(1)利用囊液抽吸管,能够将囊液从囊肿中抽出;(2)利用微波发射端子,能够微波消融囊壁,灭活里面可能存在的癌细胞组织;(3)利用冷却水,能够在微波消融过程中起到冷却微波同轴电缆的作用。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之外,本发明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结合附图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的针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的针管后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未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7180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锚型双极电切环
- 下一篇:具有目标定位功能的智能一体化机器人腔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