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系绳-电磁协同控制的微纳星柔性回收方法及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469747.6 | 申请日: | 2018-11-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920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31 |
| 发明(设计)人: | 张元文;杨乐平;朱彦伟;戚大伟;黄涣;甄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4G1/64 | 分类号: | B64G1/64 |
| 代理公司: | 长沙国科天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3225 | 代理人: | 邱轶 |
| 地址: | 410073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系绳 电磁 协同 控制 微纳星 柔性 回收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属于航天卫星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系绳‑电磁协同控制的微纳星柔性回收方法及装置。回收方法步骤为:S1、建立电磁捕获系统操控动力学模型;S2、母星接收微纳星发出的回收指令;S3、根据电磁捕获系统操控动力学模型,母星通过卷扬机构向微纳星发射电磁捕获系统;S4、电磁捕获系统飞行进入电磁场‑永磁场相互作用空间范围,母星通过指令实现电磁捕获系统与永磁体柔性对接,形成对接组合体;S5、母星通过卷扬机构与电磁捕获系统相连接的系绳拉回电磁捕获系统;S6、母星与对接组合体实现硬对接。回收装置包括卷扬机构、电磁捕获系统、系绳和永磁体;本发明利用系绳质量轻、展开距离远、收放方便可控等优势且不消耗推进剂、无羽流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航天卫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系绳-电磁协同控制的微纳星柔性回收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微纳星功能逐渐强大,其作为功能模块用于在轨组装、对母星及周围环境进行态势感知等军事应用的作用空间逐渐扩展。然而,限于体积及功耗约束,微纳星需经常性与母星进行对接以实现推进剂加注、能源补充、模块更换/升级等操作,且其所带的有限能源主要用于功能性任务。因此,微纳星与母星对接需探索创新手段,即不消耗或低消耗微纳星推进剂或能源。
目前,微纳星回收主要采用本身自带冷气推进、母星机械臂、飞网捕获、鱼叉捕获等方法。
微纳星自带冷气推进回收:微纳星通过自带冷气推进与母星进行对接以实现回收,为成熟的微纳星在轨回收方式,消耗推进剂、要求高精度的相对导航与接近控制能力;由于微纳星质量/体积限制,其所携带的推进剂非常有限,一般用于特定的有效任务(如绕母星飞行观测等),而诸如与母星分离、返回等一般不采用冷气推进回收方式。
母星机械臂抓捕:母星通过多自由度机械臂抓捕微纳星以完成回收,为成熟的微纳星在轨回收方式;由于质量/体积限制,母星机械臂操控空间范围有限,目前最远仅为几十米,对与母星相距较远的微纳星无能为力;另外,机械臂抓捕对相对导航与接近控制能力也较高。
飞网/鱼叉捕获:母星通过系绳收放装置发射出系绳所连接的飞网、鱼叉捕获微纳星,然后进行后续离轨拖曳、切断系绳、母星返回任务轨道等操作,主要针对失效卫星等非合作目标,对合作目标优势不大;对微纳星存在致命伤害,捕获后微纳星后续任务能力基本丧失。
总的来说,现有的微纳星回收方法具有作用距离近、推进剂消耗大、相对导航/控制需求高、损害微纳星能力等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综合利用系绳的质量轻、展开距离远、收放方便可控等优势,以及电磁对接的不消耗推进剂、无羽流污染、连续/可逆/同步/自对接等高精度控制能力,可实现相距母星较远距离(不低于几百米)的微纳星在轨柔性回收操控。与上述其他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作用距离远、不消耗推进剂、相对导航/控制需求低、不损害微纳星能力等优势。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系绳-电磁协同控制的微纳星柔性回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建立电磁捕获系统操控动力学模型;
S2、母星接收微纳星发出的回收指令;
S3、根据电磁捕获系统操控动力学模型,母星通过卷扬机构向微纳星发射捕获系统;
S4、电磁捕获系统飞行进入‘电磁捕获系统-微纳星永磁体的磁场相互作用范围’,基于母星-微纳星间相对位置/姿态测量信息,母星通过指令实现电磁捕获系统电流控制,使其与永磁体柔性对接,形成对接组合体;
S5、母星通过卷扬机构与电磁捕获系统相连接的系绳拉回对接组合体;
S6、母星与对接组合体完成硬对接,进而实现微纳星与母星之间的电、气和液通道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的具体过程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6974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