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同步实现脱氮除磷的拦截转化池及其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468824.6 | 申请日: | 2018-12-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531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2 |
| 发明(设计)人: | 赵子熠;梁新强;何霜;刘枫;李发永;金俊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C02F3/34 |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傅朝栋;张法高 |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拦截 脱氮除磷 转化池 沟渠 吸附 汇水区 氮磷 农业面源污染 同步脱氮除磷 生态隔离带 水环境治理 景观效果 排水沟渠 吸附作用 养分流失 稻田水 调节池 排水区 无能耗 新工艺 中间隔 储水 缓冲 炭基 尾水 污泥 径流 稻田 截留 排水 村镇 灵活 转化 投资 管理 | ||
1.一种同步实现脱氮除磷的拦截转化池,其特征在于,拦截转化池的池体上设有高于池体底部的进水口和出水口,池体内部沿水流方向顺次划分为汇水区(1)、吸附拦截区(2)和储水排水区(3);所述的吸附拦截区(2)中设有横跨池体断面的炭基填料墙(6),汇水区(1)和储水排水区(3)之间通过炭基填料墙(6)阻隔不直接连通;所述的汇水区(1)中设有缓冲调流墙(4)和生态隔离带(5),缓冲调流墙(4)、生态隔离带(5)以及炭基填料墙(6)的底部均支撑于池体底部;
所述的缓冲调流墙(4)与水流方向垂直设置并横跨池体断面,墙体上开设有若干个过流孔(12),且过流孔(12)在墙上的分布密度从上到下逐渐减小;
所述的生态隔离带(5)设置于缓冲调流墙(4)与吸附拦截区(2)之间,包括若干个用于种植沉水植物(14)和/或挺水植物(15)的植生袋(13);
所述的吸附拦截区(2)中,炭基填料墙(6)的外壳采用多孔框架(8),多孔框架(8)内部中空且外壁透水,其内腔中在迎水面、出水面和底部分别铺设有海绵层(9);海绵层(9)之间的空腔中填充有两层不同的填料,其中下部为渗滤层(11),上部为炭基吸附填料层(1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实现脱氮除磷的拦截转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拦截转化池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连接外部排水沟渠,且排水沟渠的渠底(7)高于池体底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实现脱氮除磷的拦截转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拦截转化池池容大小为1.5~3m3,且池边缘及底部用水泥固化。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实现脱氮除磷的拦截转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植生袋(13)采用由针刺无纺布制成的袋子,袋子内部装填植物生长基质。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步实现脱氮除磷的拦截转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植生袋(13)体积为0.003~0.005m3,高度不超过渠底(7)。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步实现脱氮除磷的拦截转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炭基填料墙(6)厚度为40~60cm,其顶部高于所述的外部排水沟渠顶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实现脱氮除磷的拦截转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缓冲调流墙(4)厚度为20~30cm,其顶部高度位于外部排水沟渠高度的三分之二位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实现脱氮除磷的拦截转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炭基吸附填料层(10)由粒径3~5mm的稻壳炭和/或粒径5~10mm的竹炭组成。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步实现脱氮除磷的拦截转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渗滤层(11)为粒径3~5mm的级配砾石。
10.一种利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拦截转化池对农田排水进行拦截转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1)在农田排水沟渠的中间或者末端位置开挖拦截转化池,并将沉水植物(14)和挺水植物(15)种植于植生袋(13)上;
2)将农田排水通过沟渠汇流收集后,从进水口输入拦截转化池中;
3)利用缓冲调流墙(4)对水流进行消能降速,并使水流沿着过流孔(12),以潜流态形式进入后续的生态隔离带(5)中;
4)利用生态隔离带(5)中植生袋(13)上种植的沉水植物(14)和挺水植物(15),对农田排水带来的泥沙和养分进行阻截,泥沙沉积于生态隔离带(5)内,而排水中的养分则通过植物进行吸收;
5)经过生态隔离带(5)初步阻截后的农田排水,进一步通过炭基填料墙(6)进行吸附沉降;农田排水在流动过程中接触炭基吸附填料层(10),使得水体中氮、磷及有机物被炭基吸附填料吸附,再由填料中附生的微生物通过新陈代谢将其转化去除;炭基吸附填料层(10)处的农田排水随着炭基填料墙(6)向下流动,形成垂直流,并经过渗滤层(11)进入储水排水区(3)中;农田排水在经过渗滤层(11)过程中,污染物被再次过滤和吸收;
6)储水排水区(3)中的农田排水通过出口排入后方的农田排水沟渠或其他水体中;
7)定期取出炭基填料墙(6),并更换其中的填料后重新放入池中,更换出的旧填料作为肥料还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68824.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菌藻生物膜反应器参数采集系统
- 下一篇:一种利用太阳能的深度水质净化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