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联网单播通信信道、通信方法和移动终端有效
申请号: | 201811466782.2 | 申请日: | 2018-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618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2 |
发明(设计)人: | 焦慧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4L5/00 | 分类号: | H04L5/00;H04L1/18;H04W72/04;H04W4/40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昊天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5 | 代理人: | 马骥;南霆 |
地址: | 10019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联网 通信 信道 方法 移动 终端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联网单播通信信道、通信方法和移动终端,所述信道中每个时隙包含数据资源池,至少一个时隙中还包含控制资源池和或反馈资源池;控制资源池用于发送控制信息,包含发送端标识、接收端标识、下行分配索引等;反馈资源池用于发送HARQ信息。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车联网单播通信方法,第一移动终端通过控制资源池发送控制信息,包含第一移动终端标识、第二移动终端标识;第一移动终端通过数据资源池发送业务数据;第二移动终端通过数据资源池接收业务数据;第二移动终端通过反馈资源池发送HARQ信息。本申请还包含用所述方法的移动终端。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效地建立多个发送端和多个接收端之间的单播业务连接,保证数据正确传输。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移动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联网单播通信的信道设计和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其中V2V(车-车通信)是V2X通信技术的核心。但是,目前4G标准中的D2D/V2X技术是广播/组播的传输模式,没有实现单播D2D/V2X传输模式,也没有使用MIMO、链路自适应、HARQ等在单播传输中普遍采用的传输技术。但面向未来5G阶段移动通信的发展,广播模式的D2D/V2X技术已经无法满足需要,5G V2V技术将由简单的传感器共享扩展到车车之间应答式的一对一通信,即单播D2D/V2X技术。
单播D2D模式存在一系列新的技术问题,尤其是在控制信道设计上,无法沿用原有蜂窝系统或广播和组播D2D模式的设计。在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只有基站有“多流”发送能力,而终端只能向一个基站发送数据。而广播和组播D2D系统中,发送端只能发送一路数据,并通过Sidelink SA(Scheduling Assignment)将其使用的资源及格式信息广播出去。在4G的广播和组播D2D模式中,所有接收端收到的都是相同的数据,发送端只是“单流”发送,占用一份资源,使用一种传输格式。而单播通信,发送端需要同时给多个终端发送不同数据,类似于蜂窝系统的下行。因此在单播的移动终端直通通信过程中,如何在多个移动终端之间建立可靠的多对多的单播通信,是需要解决的而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公开一种车联网单播通信信道、通信方法和移动终端,解决现有系统不能实现多个发送端和多个接收端进行可靠的单播通信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联网单播通信信道,所述信道中的每个时隙包含数据资源池;所述信道的至少一个时隙中,还包含控制资源池和或反馈资源池。所述控制资源池,用于发送控制信息,所述控制信息包含发送端标识、接收端标识。所述反馈资源池,用于发送HARQ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联网单播通信方法,使用单播通信信道,所述信道中的每个时隙包含数据资源池;所述信道的至少一个时隙中,还包含控制资源池;所述信道的至少一个时隙中,还包含反馈资源池;所述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第一移动终端通过所述控制资源池,发送控制信息,所述控制信息包含第一移动终端标识、第二移动终端标识;
所述第一移动终端通过所述数据资源池发送业务数据;
所述第二移动终端通过所述数据资源池接收业务数据;
所述第二移动终端通过所述反馈资源池,发送HARQ信息。
在本申请的任意一个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控制信息还包含下行分配指示(DAI),所述下行分配指示包含子帧数量和或子帧序号。
在本申请的任意一个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控制信息和所述HARQ信息的位置具有固定的对应关系。
在本申请的任意一个实施例中,优选的,包含反馈资源池的时隙在信道中呈周期分布。
在本申请的任意一个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控制信息还包含新数据指示(NDI),用于区分新数据和重传数据。
本申请还提出一种移动终端,用作本申请任意一项实施例所述第一移动终端或第二移动终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未经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6678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