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下矿山溜井堵塞监测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462813.7 | 申请日: | 2018-12-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077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4 |
| 发明(设计)人: | 唐学义;胡勇;姜永恒;汪志国;杨学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春黄金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V11/00 | 分类号: | G01V11/00;G01S13/08 |
| 代理公司: | 22100 吉林长春新纪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魏征骥 |
| 地址: | 130000 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溜井 堵塞 堵塞位置 地下矿山溜井 料位 雷达 在线监测系统 计数器 采矿工程 监测过程 两套系统 人工判断 实时获取 实时判断 在线监测 矿车 测量法 称重法 皮带秤 监测 称重 两套 安全 发现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下矿山溜井堵塞监测方法,属于采矿工程技术领域。包括雷达空高计、矿车计数器、皮带秤,采用雷达空高计测量法和称重计算法两套溜井料位在线监测系统实时获取溜井料位,通过两套系统空高值判断溜井是否发生堵塞,发生堵塞后采用称重法计算溜井堵塞位置,实现了溜井堵塞在线监测。优点是与人工判断溜井堵塞相比,该方法能够实时判断溜井是否发生堵塞并准确确定堵塞位置,具有及时发现堵塞、准确确定堵塞位置、监测过程安全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采矿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地下矿山溜井堵塞监测方法。
背景技术
溜井系统是井下生产运营的关键环节,担负井下矿废石低成本下向运输的任务。在溜井放矿过程中,易受溜井结构、矿石块度、湿度、粘度、空高高度等因素影响,引起稳定平衡拱,导致溜井堵塞。为了保障溜井放矿安全以及协调调度放矿和卸矿、及时疏通溜井,需要及时监测溜井堵塞并准确确定溜井堵塞位置。
由于矿山溜井环境的复杂性,其堵塞监测一直是困扰国内外采矿行业的一大难题,对于溜井堵塞监测还没有很好的技术方案。目前国内矿山在放矿机无矿石放出后,由人工观测溜井才发现溜井已经堵塞。依靠人工发现堵塞,这种方法即无法及时发现堵塞,导致溜井堵塞后卸矿口继续卸矿加大堵塞矿石量,又不确定溜井堵塞时间和溜井堵塞位置,加大了溜井堵塞处理的难度。同时,这种方法需要人工站在放矿机口或溜井卸矿口进行溜井观测,极不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地下矿山溜井堵塞监测方法,以解决溜井无法及时发现堵塞和确定堵塞位置的问题,实现了溜井堵塞在线监测。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下列步骤:
(1)、监测装置布置:包括雷达空高计、矿车计数器和皮带秤,其中,雷达空高计安装在溜井的顶部,矿车计数器安装在溜井上部卸矿口处,皮带秤安装在放矿口下方的皮带上,其中:
由雷达空高计测量溜井物料到雷达空高计间的距离,
由矿车计数器计量溜井卸矿口的运输矿车的数目;
由皮带秤称重溜井放矿口的放矿重量;
(2)、作溜井内矿石重量M和溜井空高L的曲线,所述溜井空高为溜井物料至溜井上部卸矿口间的高度;
溜井空高值L的计算方法为,雷达空高计测量值减去雷达空高计至溜井卸矿口之间的高度h0;
(3)、监测开始时,根据雷达空高计测量所得溜井空高初始值L0、通过溜井内矿石重量M和溜井空高L的曲线,得到矿石初始重量值M0;
(4)、当采用矿车向溜井卸矿时,通过矿车计数器计量矿车数目,根据矿车数目计算卸矿量,皮带秤称重放矿口矿石重量,计算卸矿量和放矿量的差值M1,进而计算溜井内总重量值M2,M2=M0+M1,根据溜井内矿石重量M和溜井空高L的曲线实时得到溜井空高值L2;
与此同时,用雷达空高计测量矿石至溜井上部卸矿口间的高度L1;
(5)、判断溜井是否发生堵塞:判断雷达空高计测量矿石至溜井上部卸矿口间的高度L1和根据溜井内矿石重量M和溜井空高L的曲线实时得到溜井空高值L2的差值的绝对值是否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判断溜井未发生堵塞,超出误差允许范围,判断溜井发生堵塞;
(6)、确定堵塞位置:当堵塞发生后,放矿口继续放矿直至放空,皮带秤称重放矿口矿石重量M3,根据矿石重量M和溜井空高L的曲线得到溜井空高值L3,即为溜井发生堵塞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春黄金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长春黄金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6281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跑步测试装置及其方法
- 下一篇:一种重磁自约束三维反演与联合解释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