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甲烷氧化菌处理上隅角瓦斯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462242.7 | 申请日: | 2018-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382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发明(设计)人: | 杨小彬;裴艳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E21F7/00 | 分类号: | E21F7/00;E21F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甲烷 氧化 处理 上隅角 瓦斯 方法 | ||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利用甲烷氧化菌处理上隅角瓦斯的方法,该方法属于煤矿局部瓦斯防治技术领域,利用生物解决煤矿上隅角瓦斯积聚的问题,通过对煤矿井下风帘进行改进,在风帘上加装菌液槽后系挂在上隅角处的支架上,并在下隅角易于漏风的靠近工作面的采空区充填甲烷氧化菌菌液和黄泥的混合物。加装菌液槽的风帘可以将采空区向上隅角处流动积聚的甲烷氧化消除,在下隅角处的甲烷氧化菌可以在风流的作用下,顺着风流轨迹向采空区内生长,氧化采空区紧邻工作面的甲烷,同时黄泥可以减少向采空区的漏风,进而减少采空区向上隅角处涌出瓦斯的量。该方法弥补了现有煤矿处理局部瓦斯技术的不足,同时又具有较大的创新,适用于煤矿现场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方法属于煤矿局部瓦斯防治技术领域,利用微生物的特性,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解决上隅角瓦斯积聚的问题,是对现有煤矿局部瓦斯防治技术的一种创新。
背景技术
现有防治上隅角处瓦斯积聚的方法多使用局部通风技术手段、设置风障等设施、改变工作面通风方式等技术方法,局部通风手段需要使用较复杂、昂贵的设备设施,设置风障减少工作面空间不利于行人和设备移动,改变工作面通风方式如Y型通风等,使得通风系统复杂,维护成本高。
现有使用矿用风帘解决上隅角瓦斯积聚的方法只能被动地阻挡瓦斯向上隅角流动,仍没有从实质上解决瓦斯积聚的问题,瓦斯反而在采空区内靠近上隅角的位置积聚,一旦风帘密闭不严或破损仍然会出现瓦斯积聚超限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一种利用甲烷氧化菌处理上隅角瓦斯的方法,通过对现有的煤矿用挡风帘进行改进加装菌液槽后悬挂在上隅角处的支架上,不但具备原有改变上隅角处瓦斯流动方向的功能,还由于菌液槽中盛放的甲烷氧化菌菌液,可以氧化从采空区逸散而来的甲烷,主动消除甲烷,并由于悬挂在支架上,可以处理不同高度上的甲烷气体,防止某一高度局部瓦斯聚集。并且这种对矿用风帘的改进,不会给工作面行人、运输设备带来困难,且对矿用风帘的改进成本较为低廉。同时将甲烷氧化菌菌液和黄泥混合后,充填涂抹在下隅角靠近工作面的采空区处,但不密封采空区。由于正常通风时风流会从该处渗漏进入采空区,因而,该混合物的充填涂抹会减少漏风,同时甲烷氧化菌菌液在与黄泥后大大减少流动性,在风流流动下顺着流动方向生长进入采空区氧化靠近工作面采空区内的甲烷。即在原来单纯依靠风障被动物理阻挡瓦斯积聚的单一手段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利用生物、主动、系统、低成本防治上隅角瓦斯积聚的方法。
一种利用甲烷氧化菌处理上隅角瓦斯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1:制作三面菌液承载风帘、单面菌液承载风帘。
S102:将菌液承载风帘悬挂在上隅角处的支架上,并在菌液承载风帘的侧面菌液槽、顶面菌液槽中加入甲烷氧化菌菌液。
S103:从加入甲烷氧化菌菌液开始计时,48小时后,更换侧面菌液槽、顶面菌液槽中的菌液。
S104:将甲烷氧化菌菌液同黄泥以一定比例混合均匀成粘稠状,涂抹在向采空区漏风位置的缝隙中。
S105:工作面每推进10米至15米,或从涂抹结束起计时,每隔24小时重复步骤S104。
附图说明
图1为三面菌液承载风帘立体图
图2为单面菌液承载风帘正视图
图3为单面菌液承载风帘侧视图
图4为菌液承载风帘布置及甲烷氧化菌菌液与黄泥混合后涂抹位置示意图
图中1.顶面菌液槽,2.侧面菌液槽,3.上隅角瓦斯积聚部位,4.采空区瓦斯涌出部位,5.采空区主要漏风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本发明实施例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6224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