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岩溶地区连续配筋混凝土板跨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459233.2 | 申请日: | 2018-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185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9 |
发明(设计)人: | 线晨;张震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E01C5/08 | 分类号: | E01C5/08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徐文权 |
地址: | 710000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岩溶 地区 连续 混凝土 跨越 方法 | ||
1.一种岩溶地区连续配筋混凝土板跨越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基于塑性铰线理论计算配筋率,以及根据对配筋率的影响,基于塑性铰线理论优化连续配筋混凝土板布置位置;
一、基于塑性铰线理论计算配筋率的步骤包括:
步骤1.1、在不同长宽比的条件下,分别求取塑性应变增量分布图并抽象出相应破坏形式;
步骤1.2、在不同支撑条件下,分别求取塑性应变增量分布图并抽象出相应破坏形式;
步骤1.3、根据支撑条件和破坏形式,采取塑性铰线理论计算极限弯矩和配筋率;
二、基于塑性铰线理论优化连续配筋混凝土板布置位置的步骤包括:
步骤2.1、根据溶洞尺寸和上覆土层性质估计塌陷坑大小,具体步骤为:
溶洞上覆土层厚度为hs,内摩擦角为溶洞跨度为lr;
设溶洞顶板沿全跨塌陷,并经由上覆土层向地面发展形成塌陷坑,且塌陷坑的倾角与上覆土层的内摩擦角一致,也等于从而得到地面位置的塌陷坑大小l0:
设地面上方的路基填筑高度为he,内摩擦角为重度为γe;
连续配筋混凝土板自地面起算的布置高度为ht,当塌陷坑经由路基填土向上发展至连续配筋混凝土板时,其尺寸lt将进一步增长为:
步骤2.2、根据塌陷坑规模和荷载大小,计算连续配筋混凝土板布置位置对配筋率的影响,并选择使配筋率最小的位置作为连续配筋混凝土板的最佳布置位置;
求取配筋率最小时连续配筋混凝土板布置位置的具体步骤如下:
设车辆等效均布荷载为qv;连续配筋混凝土板上方的路基厚度为he-ht,he为地面上方的路基填筑高度;
故其所需承担的荷载q为:
q=qv+(he-ht)·γe
根据基于塑性铰线理论的配筋率解析解,得到:
令求得配筋率为最小时的连续配筋混凝土板布置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岩溶地区连续配筋混凝土板跨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3中采取塑性铰线理论计算极限弯矩的具体步骤如下:
设板上作用有均布荷载q,在板的微单元面积dxdy上引起的虚位移为δ,则总的外功为:
W=∫∫qδdxdy=q∫∫δdxdy=qΩ
式中,Ω为板下垂位置与原平面之间的体积;
板中点的虚位移δ为1,计算得到Ω=(3λ-η)ly2/6,则:
式中,λ为长宽比;η为塑性铰线的位置参数;ly为短跨方向跨度;
板中塑性铰线所做的内功为:
式中,i=m1/muy,k=mux/muy,m1为长跨方向支座塑性铰线上单位长度内的极限弯矩,mux、muy分别为矩形钢筋混凝土板长跨、短跨方向承受的极限弯矩;
根据内功与外功的能量平衡关系:W=D,计算得到极限荷载q:
另得到极值条件下的极限荷载q:
以极限荷载q作为自变量,求解矩形钢筋混凝土板承受的极限弯矩muy: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未经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59233.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