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胶质层最大厚度为21~28mm的炼焦煤的分类配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458711.8 | 申请日: | 2018-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3935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4 |
发明(设计)人: | 张雪红;薛改凤;陈细涛;常红兵;陈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钢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7/18 | 分类号: | G06F17/18;C10B57/04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王和平 |
地址: | 430083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胶质 最大 厚度 21 28 mm 焦煤 分类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胶质层最大厚度为21~28mm的炼焦煤的分类配用方法。该炼焦煤的挥发分Vdaf28%,其配用方法包括检测该炼焦煤的胶质层指数和挥发分Vdaf的步骤,并根据胶质层指数和挥发分Vdaf的不同将炼焦煤区分为不同于国家分类标准的1类肥煤、2类肥煤、3类肥煤、1类1/3焦煤、2类1/3焦煤、3类1/3焦煤和4类炼焦煤,限定了各类炼焦煤的配用量。本发明利用胶质层体积曲线并结合挥发分进行煤质分析、煤种分类,将胶质层最大厚度在25mm左右,在分类边界上的炼焦煤根据实用性重新分类和区别配用,能较好地适应当前的煤资源状况的复杂性、混煤现象的严重性,缓解配煤结构优化的难度增加的问题,稳定焦炭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冶金炼焦配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胶质层最大厚度为21~28mm的炼焦煤的分类配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炼焦煤资源的复杂化和混煤现象日益严重,高膨胀性优质炼焦煤——肥煤明显减少,胶质层最大厚度Y值在25mm左右的炼焦煤却出现较多。由于我国对于肥煤分类(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2009,以下简称国家分类标准)的其中一个指标是要求胶质层最大厚度Y值在25mm以上,对于气煤和1/3焦煤则是要求胶质层最大厚度Y值在25mm及以下,且这三种煤的挥发分Vdaf存在重叠范围“28%~37%”,因此,对于胶质层最大厚度Y值在25mm左右、Vdaf28%~37%的炼焦煤,一是不同的人检测同一煤样的煤种时,可能得到不同的检测结果;二是即使检测得到的结果相同,但机械地按照国家分类标准进行分类配用。由于有的炼焦煤Y值达到25mm以上,但并不能发挥肥煤的作用;有的炼焦煤Y值在25mm甚至以下,但具有肥煤的高膨胀度,配用不当将导致配合煤胶质体膨胀度过剩,焦炭泡焦量增加,质量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同时部分用煤单位将Y值为25mm的炼焦煤直接归类为肥煤,但其膨胀度较低,配比调节不合理将导致配合煤的膨胀度不够,煤粒间的结合性较差,不利于焦炭质量的稳定,炼焦生产不能顺畅进行。另外采购过程中降低对肥煤的指标要求,往往使得配煤成本大幅提高。
而胶质层体积曲线以典型的“山”型或“之山”型的肥煤减少明显。出现部分“之”型炼焦煤,这部分炼焦煤虽然在指标要求上满足现行国家分类标准对于肥煤的分类要求,但在膨胀性方面无法达到肥煤的水平。对于这部分炼焦煤,焦化企业或以胶质层最大厚度Y值读数为准,或停留在单纯的判断曲线类型为哪种上,或粗略通过曲线判煤质,无法对炼焦煤种进行合理配用。
胶质层体积曲线是煤在加热过程中产生的膨胀、收缩曲线,通常认为胶质层最大厚度测量仅可以反映胶质体的数量,无法反映胶质体的质量,这在很多文献(例如:何选明.煤化学[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0:121)中都体现出来。
“Y值小于20mm的1/3焦煤参与的炼焦配煤方法”(CN201210161286.2)根据干燥无灰基挥发分28%~32%,粘结指数G值≥85的炼焦煤的胶质层体积曲线,结合单种煤成焦结构进行了分类配用。但该发明所涉及的炼焦煤仅为一种单一的炼焦煤,性质比较简单,能够按照国家分类标准有效划分,仅是根据胶质层体积曲线是否为“平滑下降”型而将炼焦煤分别作为1/3焦煤和气煤进行使用,使得胶质层体积曲线为“平滑下降”型的那部分1/3炼焦煤能够更加准确地进行配用。
“一种炼焦煤的分类方法”(CN200810013044.2)在采用煤岩参数、实验焦炉炼焦试验技术参数M40和M10的同时,结合煤的挥发分、粘结指数和胶质层最大厚度进行了单种煤的分类和使用,没有涉及到胶质层体积曲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胶质层最大厚度为21~28mm的炼焦煤的分类配用方法,该方法主要利用胶质层体积曲线进行煤质分析和煤种分类配用,以缓解近年煤质资源复杂化、劣化使得配煤结构优化的难度增加的问题,稳定焦炭质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设计的技术方案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钢铁有限公司,未经武汉钢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5871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肥煤参与的配煤炼焦的方法
- 下一篇:石油废渣转化剂及用其处理石油废渣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