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控制系统、乘车过程中的紧急求助方法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1458606.4 | 申请日: | 2018-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322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8 |
发明(设计)人: | 磨俊生;曾文晓;何蕾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W30/08 | 分类号: | B60W30/08;B60W40/08;H04W4/02;H04W4/40;H04W4/90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张润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控制系统 乘车 过程 中的 紧急 求助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的控制系统、乘车过程中的紧急求助方法和系统,其中,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乘车应用程序检测乘客的目标操作,其中,目标操作用于调用乘车应用程序中的紧急求助功能;乘车应用程序如果检测到目标操作,则向救援对象发送救援信息;其中,救援信息中至少携带乘客所乘车辆的当前位置和乘车应用程序当前的登录信息。根据本发明的乘车过程中的紧急求助方法,能够有效地降低乘客在乘车时发生危险的可能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乘车过程中的紧急求助方法、一种乘车过程中的紧急求助系统和一种车辆的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在出行时会选择打车的方式,但是,在乘车的过程中,乘客的安全很难得到保障。
相关技术中,在乘客使用的打车软件中设置某些功能,例如设置护航模式,来保障乘客的安全。然而,通过上述方式,仍然无法有效地降低乘客发生危险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乘车过程中的紧急求助方法,在乘车应用程序中增加紧急求助功能,能够有效地降低乘客在乘车时发生危险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乘车过程中的紧急求助系统。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的控制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乘车过程中的紧急求助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乘车应用程序检测乘客的目标操作,其中,所述目标操作用于调用所述乘车应用程序中的紧急求助功能;所述乘车应用程序如果检测到所述目标操作,向救援对象发送救援信息;其中,所述救援信息中至少携带所述乘客所乘车辆的当前位置和所述乘车应用程序当前的登录信息。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乘车过程中的紧急求助方法,乘车应用程序检测乘客的目标操作,并在检测到目标操作时,向救援对象发送救援信息。由此,在乘车应用程序中增加紧急求助功能,能够有效地降低乘客在乘车时发生危险的可能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乘车过程中的紧急求助系统,包括:乘车应用程序和救援对象,所述乘车应用程序与所述救援对象连接;所述乘车应用程序,用于检测乘客的目标操作,其中,所述目标操作用于调用所述乘车应用程序中的紧急求助功能,如果检测到所述目标操作,则向救援对象发送救援信息;其中,所述救援信息中至少携带所述乘客所乘车辆的当前位置和所述乘车应用程序当前的登录信息;所述救援对象,用于接收所述乘车应用程序发送的所述救援信息。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乘车过程中的紧急求助系统,通过乘车应用程序检测乘客的目标操作,并在检测到目标操作时,向救援对象发送救援信息,以及通过救援对象接收乘车应用程序发送的所述救援信息。由此,在乘车应用程序中增加紧急求助功能,能够有效地降低乘客在乘车时发生危险的可能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车辆的控制系统,包括:车机端无线通信模块,所述车机端无线通信模块用于接收控制指令,其中,所述控制指令包括紧急停车控制指令和/或门窗控制指令,所述紧急停车控制指令由运营平台根据紧急停车请求和车辆的标识信息生成,所述门窗控制指令由所述运营平台根据门窗控制请求和所述标识信息生成;驾驶辅助系统,所述驾驶辅助系统与所述车机端无线通信模块相连,用于接收所述车机端无线通信模块发送的所述紧急停车控制指令,并控制所述车辆执行与所述紧急停车控制指令匹配的停车控制策略。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控制系统,通过车机端无线通信模块接收运营平台生成的紧急停车控制指令和/或门窗控制指令,以及通过驾驶辅助系统接收车机端无线通信模块发送的紧急停车控制指令,并控制车辆执行与紧急停车控制指令匹配的停车控制策略。由此,当乘客在乘车过程中遇到危险情况时,能够对车辆进行合理有效地控制,极大程度上降低了乘客发生危险的可能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5860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