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醋酸酯加氢制乙醇的工艺方法及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456961.8 | 申请日: | 2018-11-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532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4 |
| 发明(设计)人: | 田靖;赵娜;丁干红;吕建宁;王宏涛;尹佳子;张佳楠;张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生工程(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大学;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7C29/149 | 分类号: | C07C29/149;C07C29/80;C07C29/90;C07C31/08 |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赵志远 |
| 地址: | 中国(上海)自***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醋酸 加氢 乙醇 工艺 方法 系统 | ||
1.一种醋酸酯加氢制乙醇的工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气相加氢反应
将醋酸酯原料(S1)和氢气原料混合并气化得到蒸汽进料,将该蒸汽进料预热后加入气相加氢反应器(3)中进行加氢反应;将气相加氢反应器输出的反应产物冷凝,在气液分离器经气液分离后,得到气相产品A和液相产品A,气相产品A至少部分循环回气相加氢反应器(3);
产品分离
将气相加氢反应中的液相产品A送入产品分离装置中分离得到含醋酸酯和羰基副产物的液相产品B和无水乙醇产品(O3);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液相加氢反应
氢气与液相产品B混合、预热后加入液相加氢反应器(8)中进行加氢反应,将液相加氢反应器(8)输出的反应产物冷凝,在气液分离器经气液分离后,得到气相产品C和液相产品C,液相产品C进入产品分离装置分离;
所述液相加氢反应具体采用以下步骤:
氢气与液相产品B混合形成液相加氢反应原料,所述液相加氢反应原料经进出料换热器b(12)预热后进入液相加氢反应器(8)进行液相加氢反应,得到的反应产物经过进出料换热器b(12)、冷却器b(13)冷却后进入气液分离器b(14)形成液相产品C和气相产品C;所述液相产品C进入产品分离装置进行分离;所述气相产品C作为驰放气采出;
所述液相加氢反应中的氢气来自气相加氢反应中的气相产品A或者新鲜氢气(S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醋酸酯加氢制乙醇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液相加氢反应器(8)中的催化剂为镍系催化剂,反应压力为1.0 ~5.0 MPaG,反应温度为80 ~ 250℃,所述液相加氢反应原料中氢气与醋酸酯的摩尔比为2 ~ 100;
所述冷却器b(13)的冷却介质为循环水或冷冻水;所述冷却器b(13)出口的气相加氢反应产物的物料温度为10 ~ 50 ℃。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醋酸酯加氢制乙醇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相加氢反应具体采用以下步骤:
将醋酸酯原料(S1)加入汽化器(1)中,将新鲜氢气(S2)与循环氢气混合形成氢气原料,所述氢气原料经过进出料换热器a(4)预热后通入汽化器中,所述汽化器的出口得到氢气和醋酸酯混合物,该氢气和醋酸酯混合物经过热器(2)加热后进入气相加氢反应器(3)中发生气相加氢反应得到气相加氢反应产物,该气相加氢反应产物经过进出料换热器a(4)和冷却器a(5)进行冷却,进入气液分离器a(6),得到气相产品A和液相产品A,所述气相产品A分为压缩机进料(S4)和气相反应装置的驰放气(S6);所述压缩机进料(S4)经压缩机(7)加压后作为循环氢气原料继续参与气相加氢反应,所述气相反应装置的驰放气(S6)进行液相加氢反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醋酸酯加氢制乙醇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醋酸酯原料(S1)与所述氢气原料在汽化器(1)中接触混合气化,气化压力为1.0 ~ 6.0 MPaG;所述过热器(2)出口物料温度为200 ~ 300 ℃;
所述过热器中醋酸酯气化热源来自所述进出料换热器a(4)出口的循环物流的显热。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醋酸酯加氢制乙醇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醋酸酯原料(S1)的组成包含醋酸甲酯、醋酸乙酯或二者的混合物;
所述气相加氢反应器(3)中的催化剂为铜系催化剂,反应器(3)内温度为200 ~ 300℃,压力为1.0 ~ 6.0 MPaG,所述气相加氢反应器(3)进口的氢气与醋酸酯的摩尔比为2~50,所述气相加氢反应器(3)为等温列管式反应器,管程装填催化剂,壳程装有作为取热介质的锅炉水;
所述冷却器a(5)的冷却介质为循环水或冷冻水;所述冷却器a(5)出口的气相加氢反应产物的物料温度为20 ~ 50 ℃;
所述新鲜氢气(S2)与所述循环氢气在压缩机(7)入口或者出口混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生工程(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大学;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惠生工程(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大学;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56961.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