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速通门控制装置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1456297.7 | 申请日: | 2018-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410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4 |
发明(设计)人: | 张鹏国;徐立鑫;李帅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7C9/38 | 分类号: | G07C9/38;H04L67/025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邓超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江陵路***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门控 装置 系统 |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速通门控制装置及系统,包括通信接入板及多个主控制板,各主控制板包括第一以太网口,通信接入板包括第二以太网口,所述通信接入板通过所述第二以太网口与至少一个所述主控制板的第一以太网口连接,各主控制板之间通过所述第一以太网口连接。通信接入板还包括无线通信模块,通信接入板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与外部设备通信连接,用于接收外部设备发送的控制信息,并将控制信息通过第二以太网口传送至各主控制板。通过设置通信接入板,采用无线通讯方式将控制信息发送至各主控制板,避免了需要将主控制器频繁接入上位机以进行信息配置的弊端,且避免了主控制板之间繁杂的过桥线设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控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速通门控制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门禁技术的发展,楼宇、场馆、校园、社区等公共场所出入口逐渐趋于无人值守化,速通门在以上场景中开始大规模应用。速通门的出现一方面解放了值守人力,另一方面,速通门配合面部识别技术和人员管理服务器,使得出入口人员管理更加系统高效,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公共场所的治安状况。目前市面上最常见的速通门是“本地速通门”,即闸机参数配置、人员库数据配置、系统升级和管理等都是在本地进行,人机交互通过闸机控制板上的屏幕和按键实现。现有的常用速通门控制器之间一般是通过CAN总线或串口总线连接,速通门的这种机电结构决定了控制器和物理接口均需置于箱体内部,没有对外物理接口。所以本地速通门在对参数、人员和系统进行配置和管理时需要打开箱体对每个通道逐一进行手动操作,带来诸多不便和安全性问题。
近年来发展出一种免开箱可配置的“离线速通门”,通过预留对外的物理接口,可通过上位机对通道进行配置管理。离线速通门虽然开发了对外接口,但是仍然有其局限性。例如在分时管理的应用场景中,需要对速通门的常开/常闭模式进行频繁切换,意味着工作人员需要频繁地将速通门控制器连接到上位机以进行通道状态配置,增加了工作量。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速通门控制装置及系统以改善上述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速通门控制装置,用于对速通门进行控制,所述速通门控制装置包括通信接入板及多个主控制板;
各所述主控制板包括第一以太网口,所述通信接入板包括第二以太网口,所述通信接入板通过所述第二以太网口与至少一个所述主控制板的第一以太网口连接,各所述主控制板之间通过所述第一以太网口连接;
所述通信接入板还包括无线通信模块,所述通信接入板通过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与外部设备通信连接,用于接收所述外部设备发送的控制信息,并将所述控制信息通过所述第二以太网口传送至各所述主控制板。
可选地,各所述主控制板还包括第一微控制单元MCU以及第一交换机芯片;
所述第一交换机芯片的第一信号端与所述第一微控制单元MCU连接、第二信号端与所述第一以太网口连接,所述第一交换机芯片用于将第一微控制单元MCU带有的媒体独立接口扩展为至少两个第一以太网口。
可选地,所述通信接入板还包括第二微控制单元MCU以及第二交换机芯片;
所述第二交换机芯片的第一信号端与所述第二微控制单元MCU连接、第二信号端与所述第二以太网口连接,所述第二交换机芯片用于将第二微控制单元MCU带有的媒体独立接口扩展为至少两个第二以太网口。
可选地,所述通信接入板还包括与所述第二微控制单元MCU连接的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所述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包括RS485接口或RS232接口。
可选地,所述无线通信模块包括WIFI通信接口及蓝牙通信接口。
可选地,所述无线通信模块还包括USB接口。
可选地,所述第一以太网口和所述第二以太网口为百兆级网口。
可选地,所述第一以太网口和所述第二以太网口为RJ45接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5629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