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变风量空调系统的送风温度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453383.2 | 申请日: | 2018-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120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2 |
发明(设计)人: | 庄俊华;吴杰;陈一民;王钧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建筑大学;深圳市钧杰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1/74 | 分类号: | F24F11/74;F24F11/84;F24F11/64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莹;李相雨 |
地址: | 10004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风量 空调 系统 送风 温度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变风量空调系统的送风温度控制方法,包括:采集多个变风量空调系统末端装置的实际送风量;得到实际送风量占最大设计送风量的百分比;将所述百分比为最小设计送风量的区域确定为负荷最小区域;在所述负荷最小区域的最小设计送风量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增量,形成送风量的设定值;根据所述送风量的设定值确定送风温度的设定值;将实际送风温度控制到所述送风温度的设定值。本发明通过在空气处理单元中提高送风温度,使得负荷最小区域的送风量的控制脱离强制最小值,因而无需在末端装置采用电加热方式加热送风,从而在保证室内舒适性的情况下实现了节能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温度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风量空调系统的送风温度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变风量系统是利用改变送入室内的送风量来实现对室内温度调节的全空气空调系统。变风量空调系统由空气处理机组、送风系统、末端装置及自控装置等组成,其中末端装置是变风量系统的关键设备,它可以接受室温度调节器的指令,根据室温的高低自动调节送风量,以满足室内负荷的需求。
对于变风量空调系统,通常的控制方法是通过改变送风量实现送冷量或送热量的调节,以实现送冷量或送热量与实际负荷的匹配,而不是改变送风温度。在变风量空调系统的设计阶段,是按照房间面积设计空调负荷,为了保证新风量,通常会设计一个最小送风量。当建筑物投入使用后,送风温度一般固定在设计温度,例如13度,但由于某些区域或房间的人员偏少,例如某个房间只有一个人使用,这些区域或房间的送风设计量将大于实际的使用负荷,即使将这些房间的送风量降低到最小送风量,这些区域或房间的温度仍然会偏低,降低了体感的舒适性。传统提高温度的方法是在变风量空调系统的末端装置内设置电加热装置,采用电加热的方式对送风再热,从而提高送风温度,但这会造成很大的能源浪费。上述情况属于夏季供冷的情况,而对于冬季供热情况,会造成房间的温度偏高,降低了体感的舒适性并导致能源浪费。
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变风量空调系统的送风温度控制方法(申请号201310015384.X)。该方法通过比较实测送风温度和设定送风温度,来调节空调机组电动水阀以保证送风温度稳定在设定值,并且结合风管静压及末端阀位对设定送风温度进行自动重新设定。该方法未考虑送风量与房间实际负荷的关系。通常,送风量与阀位和静压有关,但送风量与阀位并无严格的对应关系,即相同的阀位对应的送风量可能是不同的,因此阀位不能反映区域负荷,从而无法有效控制送风温度。对于静压,通常是依据负荷最大区域的需求来改变静压,因此静压的变化不能反应负荷最小区域的需求。另外,该方法没有采用反馈控制原理的控制算法,仅是人工经验的程序化表达。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变风量空调系统的送风温度控制方法,通过调节负荷最小区域的送风量来控制送风温度,在保证体感舒适的情况下实现了节能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变风量空调系统的送风温度控制方法,包括:
采集多个变风量空调系统末端装置的实际送风量;
得到实际送风量占最大设计送风量的百分比;
将所述百分比为最小设计送风量的区域确定为负荷最小区域;
在所述负荷最小区域的最小设计送风量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增量,形成送风量的设定值;
根据所述送风量的设定值和实际送风量测量值的差值获得送风温度的设定值;
将实际送风温度控制到所述送风温度的设定值。
进一步,所述最小设计送风量表示为占最大设计送风量的百分比。
进一步,在最小设计送风量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百分比,从而获得所述送风量的设定值。
进一步,当所述负荷最小区域为多个区域时,根据前一天所有变风量空调系统末端装置的实时运行情况,挑选出送风量最小且工作时间最长的末端装置,将其所在的区域作为送风控制区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建筑大学;深圳市钧杰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建筑大学;深圳市钧杰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5338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家用电器的控制方法及智能穿戴设备
- 下一篇:动态监测节能空调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