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墙体连接体系及其加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453044.4 | 申请日: | 2018-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377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7 |
发明(设计)人: | 赵顺廷;陈凤霞;曹兆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青建集团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2/00 | 分类号: | E04B2/00;E04B2/86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巩同海 |
地址: | 266071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墙体 连接 体系 及其 加工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墙体连接体系及其加工方法,属于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本发明所述的墙体连接体系,包括:浇筑墙体,浇筑墙体包括外墙板、内墙板以及间隔设置在两者之间的筋网,筋网包括沿外墙板纵筋、内墙纵筋以及连接纵筋的水平横筋;预制墙体,预制墙体包括外墙体和内墙体,外墙体套接在内墙体外侧,外墙体沿长边的一端设置有插接凹槽,内墙体沿长边的设置有插接凸起;转向墙体,转向墙体截面呈正方形且侧面至少设置有两个插接凹槽;浇筑墙体通过筋网与预制墙体相连,预制墙体通过插接凸起与转向墙体的插接凹槽配合相连;浇筑墙体、预制墙体和转向墙体内浇筑有混凝土。通过本发明结合浇筑墙体、预制墙体和转向墙体,既实现了转向困难的问题,又实现了施工效率低问题,节省施工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墙体连接体系及其加工方法,属于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墙体连接结构,通常采用墙壳体和筋网构成,并且在墙壳体和筋网围成的空腔内填充混凝土,减少现场施工时间,减少人工劳作,提高施工效率。例如:ZL201811089409.X公开的T形墙体连接结构及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ZLCN201811089416.X公开的L形墙体连接结构及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均公开了上述方法。但是实际上,墙壳体的长度是无法满足实际施工长度需要的,包括内墙板和外墙板的墙壳体吊装和运输均不允许出现超长尺寸,因此面临延长段墙壳体需要现场加工的问题,效率极大下降;另外不论L形还是T形墙体,其在90°转弯位置连接,需要现场工人对于筋网进行重新焊接和错位固定,浪费时间。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墙体连接体系及其加工方法。
本发明所述的墙体连接体系,包括:
浇筑墙体,浇筑墙体包括外墙板、内墙板以及间隔设置在两者之间的筋网,筋网包括沿外墙板纵筋、内墙纵筋以及连接纵筋的水平横筋;
预制墙体,预制墙体包括外墙体和内墙体,外墙体套接在内墙体外侧,外墙体沿长边的一端设置有插接凹槽,内墙体沿长边的设置有插接凸起;
转向墙体,转向墙体截面呈正方形且侧面至少设置有两个插接凹槽;
浇筑墙体通过筋网与预制墙体相连,预制墙体通过插接凸起与转向墙体的插接凹槽配合相连;浇筑墙体、预制墙体和转向墙体内浇筑有混凝土。
进一步限定的,所述筋网包括设置在内墙板的厚度范围内的内墙纵筋、设置在外墙板厚度范围内的外墙纵筋以及沿筋网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水平横筋,水平横筋的一侧与内墙纵筋连接,水平横筋的另一侧与外墙纵筋连接。
进一步限定的,所述插接凸起、插接凹槽截面呈凹形燕尾槽状。
进一步限定的,所述内墙体的内腔设为整体式中空矩形腔体,内墙体的短边外侧壁固定两块于中心构成竖向通长小凹形燕尾槽。
进一步限定的,所述外墙体的内腔短边侧壁中心处相对构成的凹形燕尾槽。
本发明所述的墙体连接体系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将转向墙体放置于转向位置,预先将转向墙体外接延伸的转向墙体的方向预留插接凹槽;
步骤二:将预制墙体吊装到转向墙体的插接凹槽上方,然后将插接凸起自上而下插接到插接凹槽内;
步骤三:沿预制墙体的外侧安装外墙板、内侧安装内墙板,在两者之间空腔内放置预装好的筋网,并利用筋网与预制墙体的插接凹槽相固定;
步骤四:浇筑墙体的外墙板和内墙板最末端通过连接上预制墙体收尾;
步骤五:根据施工进度,将混凝土逐步填充至转向墙体、预制墙体和浇筑墙体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青建集团股份公司,未经青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青建集团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5304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空间变曲率异形墙体城墙砖砌筑法
- 下一篇:一种可拼装的抗压房屋墙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