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肿瘤靶向成像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450189.9 | 申请日: | 2018-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950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1 |
发明(设计)人: | 王云龙;蒋丹丹;李玉林;张怡青;王继创;程蕾;邓黎黎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河南省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A61K49/00 | 分类号: | A61K49/00;A61K47/69;A61K41/00;A61K47/64;A61P35/00 |
代理公司: | 郑州铭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1134 | 代理人: | 张鹏 |
地址: | 450001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靶向载体 肿瘤靶向成像 纳米颗粒 光敏剂 制备 装载 大肠杆菌表达 分离提纯 乙肝病毒 肿瘤诊断 应用 生产 | ||
本发明涉及肿瘤诊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肿瘤靶向成像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肿瘤靶向成像纳米颗粒,包括靶向载体和装载于所述靶向载体的光敏剂,所述靶向载体包括乙肝病毒样颗粒。其中所述靶向载体可采用大肠杆菌表达生产,经分离提纯后再装载光敏剂,操作简单方便,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肿瘤诊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肿瘤靶向成像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恶性肿瘤(癌症)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对癌症诊断与治疗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的一大热点。
以乳腺癌为例,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乳腺癌的诊断及治疗仍是当前要面临的问题。然而,对于区分恶性和正常组织的类型,视诊和触诊并不完全准确。乳腺癌的常规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X线钼靶、超声检查、CT和磁共振成像等。这些常规影像学方法只能发现直径≧1cm的结构节(约1g),相当于109个肿瘤细胞。而乳腺癌从单细胞发展到临床能检出1cm小肿块,其生长期一般已逾3年,此时常常已发生组织或器官的转移。而光学成像作为非侵入性、实时和高分辨率的肿瘤诊断方式,正在逐步应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在光学成像中,近红外荧光(near-infraredfluorescence,NIRF)组织渗透性好、穿透能力强、激发的荧光受生物组织本底影响小,可检测到深层组织的荧光信号,越来越多的应用到肿瘤的诊疗中。
目前,既能保证人体安全,又能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而被批准用于临床的近红外成像染料只有吲哚菁绿.吲哚菁绿是美国食品药物监督局(FDA)唯一批准用于临床的近红外造影剂。其具有光热,光声和光动力响应,在光照环境下会加速分解。但ICG在水溶液中的不稳定性及在血浆中的快速清除率、缺少靶向等缺点限制了它在荧光成像、目标组织定位方面的应用。Guan等将ICG与金纳米颗粒连接以后,包裹在脂质体壳中。能显示出很高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以及在小鼠原位肝癌模型中对肿瘤具有很高的识别和成像能力。Magdassi等将ICG与脂质体相连后,通过静脉注入种植了直肠癌的小鼠模型体内。实验结果表明其可以在肿瘤组织中明显浓聚,表明ICG与脂质体结合后可以更好的对肿瘤组织进行定位。贺玲利用FDA批准的近红外荧光染料ICG与西妥昔单抗共价结合成功构建了靶向EGFR的荧光分子探针ICG-Cetuximab,验证了ICG-Cetuximab对结肠癌的靶向性和荧光效率。但由于这些载体具有难修饰、明显的细胞毒性及非特异性荧光很强等问题从而限制了在临床方面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肿瘤靶向成像纳米颗粒,该肿瘤靶向成像纳米颗粒易于获取,光敏剂包封率高,可提高肿瘤成像的特异性。
本发明还提供了该肿瘤靶向成像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可在大肠杆菌内大量表达所述肿瘤靶向成像纳米颗粒的载体,再利用乙肝病毒样颗粒具有自组装的特性,在体外装载ICG。
本发明的肿瘤靶向成像纳米颗粒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肿瘤靶向成像纳米颗粒,包括靶向载体和装载于所述靶向载体的光敏剂,所述靶向载体包括乙肝病毒样颗粒。
优选的,所述乙肝病毒样颗粒选自C端144个氨基酸,其73-82、75-81、78-79、78-81、78-82、78-86、78-89、78-94、81-82或82-83任意位点处的氨基酸序列被RGD序列取代。
优选的,所述RGD序列两端通过连接肽与所述乙肝病毒样颗粒相连。
优选的,所述连接肽为(GGGGS)n,1≦n≦5。
优选的,所述光敏剂为吲哚菁绿。
优选的,所述乙肝病毒样颗粒C端末尾还连接有pH敏感多肽;所述pH敏感多肽为聚组氨酸多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河南省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未经河南省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河南省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5018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