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酰亚苝胺类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811434233.7 | 申请日: | 2018-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696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2 |
发明(设计)人: | 高树坤;马行康;王连义;盛磊;胡葆华;周银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节能万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487/04 | 分类号: | C07D487/04;C07D471/04;C07D209/48;C09K11/06;H01L51/50;H01L51/54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孙福岭 |
地址: | 264006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胺类 双酰亚胺 苝环 发光层主体材料 应用 玻璃化转变 成膜稳定性 外量子效率 不易结晶 电流效率 功率效率 发光层 能隙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酰亚苝胺类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及其应用,该双酰亚苝胺类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是以双酰亚胺为核心,连接两分子苝环,具体结构如下:Per1‑X‑Per2式(Ⅰ)其中,Per1、Per2为苝环,X为双酰亚胺,所述的Per1、Per2相同或者不同。该双酰亚苝胺类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层。该双酰亚苝胺类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具有合适的分子量、较宽的能隙、较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分子间不易结晶、不易聚集、良好的成膜稳定性,作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层主体材料使用时,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电流效率,功率效率和外量子效率均得到很大改善;同时,对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寿命提升非常明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酰亚苝胺类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及其应用,属于有机光电材料领域。
背景技术
OLED显示的基础结构单元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器件),OLED器件根据发光机制的不同,可分为荧光器件和磷光器件两种。荧光器件是一种单重态(singlet)发光,磷光器件是一种三重态(triplet)发光,依据空穴和电子的自旋态的计算理论,理论上磷光器件通常具有更高的发光效率。
自1997年Forrest等人实现电致磷光以来,基于重金属配合物的磷光发光材料得到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已有不少综述性文章对磷光配合物进行总结概括,以Re、Ru、Os、Ir和Pt等第Ⅷ族重金属原子为中心的金属有机配合物具有强烈的自旋-轨道藕合作用。
为了获得磷光发光,在发光材料中,必须引入“重原子”效应,重原子的外层轨道与发光分子的分子轨道相互耦合,能够使原本被禁阻的跃迁部分解除,从而使磷光发光成为可能。目前,所选用的重原子以金属铱为主,由于铱是一种稀有金属,因此磷光材料的价格通常极为昂贵,如绿光材料Ir(ppy)3(CAS-RN:94928-86-6),天蓝光材料Flrpic(CAS-RN:376367-93-0)等,其售价都高于10000元/g。在已报道的磷光发光体中,人们尤其对以三价金属铱为中心的配合物更感兴趣,而最被广泛研究的铱配合物还有发射蓝光的FIrpic,绿光的(ppy)2Ir(acac)以及红光的(piq)2Ir(acac)。
除价格因素外,磷光发光材料的另一个问题,是存在浓度淬灭现象,当磷光材料浓度过高时,磷光发光会被淬灭,为此,需要将磷光发光材料分散在另一种材料之中,进行“稀释”,这就是“掺杂”技术,通过掺杂,往往能够显著提升器件效率,延长器件寿命,并获得更好的光谱色纯度。在掺杂器件中,磷光发光材料称为“客体材料”或“掺杂剂”,起分散作用的材料称为“主体材料”。
虽然主体材料并不直接发光,但是,主体材料对于器件的整体性能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开发新的有效的主体材料显得与客体材料同样重要。通常,应用于商业器件的主体材料需要具有合适的三重态能级,较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较好的热稳定性,并且具有一定的载流子传输能力。
4,4'-二(9-咔唑)联苯(CAS-RN:58328-31-7,简称CBP),结构式如下:
CBP是常见的商品化磷光主体材料,该材料具有良好的三重态能级,热稳定性较好,但由于CBP整个分子过于“单薄”,分子量较小,因此,其玻璃化转变温度只有62℃。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双酰亚苝胺类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及其应用,该双酰亚苝胺类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具有合适的分子能级,较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可以作为绿色磷光主体材料,应用在有机电致发光领域中。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双酰亚苝胺类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是以双酰亚胺为核心,连接两分子苝环,所述的双酰亚苝胺类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结构式如下式(Ⅰ)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节能万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节能万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3423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