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流体系统气密性烟雾检漏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419210.9 | 申请日: | 2018-11-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704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8 |
| 发明(设计)人: | 全昌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和创智造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M3/04 | 分类号: | G01M3/04;G01M3/26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汉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99 | 代理人: | 刘志海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流体 系统 气密性 烟雾 检漏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流体系统气密性烟雾检漏装置。它包括沿竖向布置的流体储液容器、装设于流体储液容器的底端面上且内部空间与流体储液容器的内部空间作竖向连通的气体介质容器、沿竖直方向装设于气体介质容器内的雾化加热棒以及设置于气体介质容器上并位于雾化加热棒的周侧的介质入射衔接口。本发明可将辅助气体由雾化加热棒的周侧泵入气体介质容器内,由于雾化加热棒的阻碍会使辅助气体及烟雾产生旋转盘升的流动效应,不但能够保证液气充分混合并被雾化,而且烟雾可瞬间冲出流体液面并进入待检测的流体系统中;同时,由于液态流体是依靠其自身重力以自由落体的方式进入气体介质容器内的,有利于降低对外部气源设备的压力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密性检测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流体系统气密性烟雾检漏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气密性实验是诸如机动车等设备在研发过程中或总装工序前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性能指标实验,以通过机动车的气密性实验来确定机动车的密封性能是否合乎标准。
以针对机动车的燃油排放系统进行气密性实验为例;目前,行业内所采用的气密性实验原理主要是通过向车辆的燃油排放系统内注入待检测的烟雾(其一般情况下是由燃油经雾化处理后产生的,以与车辆系统的实际使用条件相适应),从而利用系统内外部的压差使烟雾能够从密封性能比较弱的位置流到系统外,进而通过对烟雾泄漏位置及泄漏量的检测来实现对系统气密性的检测,以便对系统采取优化的密封措施。其中,烟雾发生或者产生部件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
然而,现有的烟雾检漏装置由于其烟雾产生部件在结构原理及设计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导致此类装置普遍存在诸如结构相对复杂、雾化时间长、雾化介质的损耗量大、装置耗能高等诸多问题。以专利号为US20150355047A1所公开的《自动调压检漏装置及方法》并结合图1所示为例,其结构动作原理为:由于在气体管路70上开设有位于容器71内并淹没于容器71内的油液72的液面内的进油孔73,在压力的作用下,空气会经由气体管路70被输送至加热器74内,在此过程中,由于负压效应会使得部分油液72经由进油孔73被同时吸入加热器74内,通过在加热器74内与空气进行充分混合及被加热后即可形成烟雾,而烟雾则可经由出烟孔75及出烟管道76被最终输入至待检测的系统内。类似于此结构及原理的检漏装置由于是利用空气在输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负压效应来吸取并带动油液72向上移动以最终进入加热器74内的,需要空气的输送设备能够提供足够的压力值的压力值,以确保足量的油液与空气充分混合及雾化,从而间接地增加了装置的能耗,而当空气的输送设备的压力不足时,则很容易导致雾化失败或烟雾产生量不足。同时,将加热器74置于容器71内进行加热雾化,也会导致检测时预热时间过长、降低检测效率。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体系统气密性烟雾检漏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流体系统气密性烟雾检漏装置,它包括沿竖向布置且顶部设置有烟雾排放衔接口的流体储液容器、装设于流体储液容器的底端面上且内部空间与流体储液容器的内部空间作竖向连通的气体介质容器、沿竖直方向装设于气体介质容器内的雾化加热棒以及设置于气体介质容器上并位于雾化加热棒的周侧的介质入射衔接口。
优选地,所述流体储液容器内还架设有一位于流体储液容器内的流体液面上方的液态流体挡板,所述气体介质容器的内部空间与流体储液容器的内部空间相连通的衔接区域位于液态流体挡板的轮廓覆盖范围内。
优选地,它还包括一外置于流体储液容器分布的液位测量管,所述液位测量管包括沿竖直方向布置的竖向管段、形成于竖向管段的顶部并经由流体储液容器的顶端与流体储液容器的内部空间相连通的顶端衔接管段以及形成于竖向管段的底部并经由流体储液容器的底端与流体储液容器的内部空间相连通的底端衔接管段。
优选地,所述液位测量管为由透明或半透明材料制成的管状结构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和创智造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和创智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1921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组合活塞密封性检测结构及其检测方法
- 下一篇:一种防水性能测试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