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硅酸盐硅酮降噪助剂及降噪、低气味PC/ABS合金的制备在审
申请号: | 201811413052.6 | 申请日: | 2018-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088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2 |
发明(设计)人: | 陈婧;孙兆懿;孟征;钱晶;安峻莹;舒帮建;张钰莹;苏昱;黄兴宇;吴超;姜昊;郑骏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天试验技术研究所;北京航天凯恩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69/00 | 分类号: | C08L69/00;C08L55/02;C08L83/04;C08K13/02;C08K3/04;C08K3/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7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降噪 硅酸盐 低气味 硅酮 制备 苯乙烯共聚物 挥发性有机物 重量百分比 聚碳酸酯 力学性能 吸附作用 丙烯腈 丁二烯 抗氧剂 润滑剂 相容剂 增韧剂 噪声 合金 自制 散发 传递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硅酸盐硅酮降噪助剂及降噪、低气味PCABS合金的制备,由按重量百分比计的下述组分组成:PC(聚碳酸酯):35~80%,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20~40%,硅酸盐硅酮降噪助剂:1~15%,增韧剂:2~8%,相容剂:1~5%,抗氧剂:0.1~1%,润滑剂:0.1~1%。所述的自制新型硅酸盐硅酮降噪助剂对噪声的传递具有降低作用,对高效挥发性有机物及有害气体具有吸附作用,本发明所制得的降噪、低气味PC/ABS合金材料不仅力学性能优良,还具有降噪、低气味散发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材料改性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具有降噪性能的低气味PC/ABS合金的制备,尤其涉及一种硅酸盐硅酮降噪助剂的制备其对PC/ABS合金的降噪吸附作用。
背景技术
PC/ABS合金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广泛应用在汽车、家电、数码产品等领域。但是对于某些装配制件时,粘合或滑动时发生摩擦振动会产生震颤音,不同制件相互摩擦时会产生异响,不仅影响驾驶舒适感,而且产生的噪音会给车内乘客造成不适感。现有技术大多是通过采用加涂润滑脂降低摩擦系数,不仅成本增加,工艺繁琐,而且达不到永久降噪的效果。在PC/ABS合金加工过程中,通常会加入一些辅助材料和添加剂,如矿物填料、相容剂、过氧化物、抗氧剂等,这些组分的加入会由于本身的结构性质或者加工过程中的高温、高剪切造成可挥发性物质的生成及不良气味的产生。
随着公众环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乘客对于驾乘体验及车内环境舒适健康的要求愈发严格。提高车辆噪声控制水平以及降低车内气味散发已成为新的竞争焦点、技术发展方向和重要的的市场卖点。目前汽车行业内尚无可降噪的低气味PC/ABS合金,相关行业内降噪材料多采用填充及多层复合,不利于制品部件料的加工性及美观要求。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硅酸盐硅酮降噪助剂及降噪、低气味PCABS合金的制备。该方法在降低PC/ABS合金气味的同时,还能够使PC/ABS合金被加工成汽车零部件时具有一定的降噪功能。
本发明采用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降噪、低气味PCABS合金的制备,由按重量百分比计的下述组分组成:PC(聚碳酸酯):35~80%,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20~40%,硅酸盐硅酮降噪助剂:1~15%,增韧剂:2~8%,相容剂:1~5%,抗氧剂:0.1~1%,润滑剂:0.1~1%。
本发明所述硅酸盐硅酮降噪助剂包含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各组分:
硅酸盐载体:60~85%,降噪减摩填料:5~15,硅酮:0.8%~3.5%,偶联剂:15~40%。
本发明所述硅酸盐硅酮降噪助剂,其中,所述的硅酸盐载体为蒙脱石、埃洛石、海泡石中的一种,所述硅酸盐载体的链层结构可以对噪声传起到降低作用,且对加工过程中的可挥发性物质具有吸附作用。
本发明所述硅酸盐硅酮降噪助剂,所述降噪减摩填料为鳞片石墨、蛭石、摩擦粉,所述降噪减摩填料可以起到润滑剂作用,降低材料摩擦系数,降低制品使用过程中的噪声。
本发明所述硅酸盐硅酮降噪助剂,所述的硅酮液为二甲基硅酮液。
本发明所述硅酸盐硅酮降噪助剂,所述的偶联剂为硅类偶联剂。
本发明所述硅酸盐硅酮降噪助剂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配方比的硅酸盐载体、降噪减摩填料加入球磨机,混合球磨12h,得到混合均匀的物料。
b、物料取出后与偶联剂按配比置入低速混合机中,混合10~30min。
c、将混合物料与硅酮液按配比置入密炼机中,温度设置为150~220℃,熔融密炼1min~15min,造粒得到硅酸盐硅酮降噪助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天试验技术研究所;北京航天凯恩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航天试验技术研究所;北京航天凯恩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1305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