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溢流井漏监测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1408824.7 | 申请日: | 2018-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510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26 |
发明(设计)人: | 王东生;陈志伟;闫卫军;曾永文;宋明会;刘福;孙海波;刘江华;黑国兴;田士伟;殷焕江;张继军;余洋;张硕;余多光;朱勇欢;张哲;宋文龙;毕彦成;张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7/10 | 分类号: | E21B47/10;E21B2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周鹤 |
地址: | 10012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溢流 监测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一种溢流井漏监测方法及装置,涉及石油勘探开发钻井工程技术领域井。其能快速准确的发现早期溢流和井漏。包括钻井出口流量监测单元及钻井入口流量监测单元。入口流量监测单元包括电磁流量计;出口流量监测单元包括流量计短接单元及缓冲槽。该流量计短接单元包括主管、分别与主管相连通的左支管及右支管,且左支管的两端分别与主管相连通,右支管的两端分别与主管相连通;左支管、右支管上各设置有一科氏力流量计,主管上设置有主气动刀闸阀;流量计短接单元的主管的一端与缓冲槽通过法兰相连接,流量计短接单元的另一端通过钢丝绳吊挂在钻井平台下方,并与井口引流管通过软管相连接,缓冲槽设置在钻井的震动筛缓冲槽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石油勘探开发钻井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井涌井漏监测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井涌井漏是钻井中严重而又普遍的井下复杂情况,如不及时发现可能会造成井喷甚至更严重事故,因此及时发现早期井涌井漏尤为重要,目前国内钻井现场发现井涌井漏是通过监测泥浆总池体积和相对流量变化判断是否发生溢流和井漏。
当前的检测方法存在以下不足。
常规泥浆罐的内空截面积约为20m²,当溢流或井漏量小于1m³时,4个泥浆罐的液面高度变化不到1cm,而泥浆池液位监测装置误差在1cm左右,因此对小于1m³的溢流和井漏不能够进行准确监测。用总池体积和相对流量参数判断溢流和井漏,此方法粗略、滞后的,难以排除当泥浆中含气泡造成的干扰。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溢流井漏监测方法及装置,其能快速准确的发现早期溢流和井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溢流井漏监测装置,包括钻井出口流量监测单元及钻井入口流量监测单元。
所述入口流量监测单元包括电磁流量计,该电磁流量计用于检测钻井上水管线内流量。
所述出口流量监测单元包括流量计短接单元及缓冲槽。
该流量计短接单元包括主管、分别与主管相连通的左支管及右支管,且左支管的两端分别与主管相连通,右支管的两端分别与主管相连通;所述左支管、右支管上各设置有一科氏力流量计,所述主管上设置有主气动刀闸阀;流量计短接单元的主管的一端与缓冲槽通过法兰相连接,流量计短接单元的另一端通过钢丝绳吊挂在钻井平台下方,并与井口引流管通过软管相连接,且用金属卡子卡紧密封;所述缓冲槽设置在钻井的震动筛缓冲槽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左支管与右支管的位置相对而设,左支管分布于主管一侧,右支管分布于主管另一侧;左支管的两端与主管连接处各设置有一气动刀闸阀,右支管两端与主管连接处各设置有一气动刀闸阀。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左支管、右支管的形状相同,均呈“匚”字状,两个匚字状结构相对而设、与主管相连,形成“中”字状结构。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缓冲槽(非震动筛缓冲槽)为矩形箱体,矩形箱体前端中下部设置有无缝钢管接口,用于连接主管;矩形箱体后端底面设置有排浆口或排浆管。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排浆口及排浆管的截面呈圆形、矩形或三角形,排浆口及排浆管的尺寸能够保证箱体带有砂泥的泥浆能正常排出。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方案,科氏力流量计及电磁流量计分别通过RS485转RS232串口转换模块与PC机串口相连,气动刀闸阀通过气管线与气源相连,该气管线上还设置有气动二联件及电磁阀。
一种溢流井漏监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监测出口瞬时流量并计算累计出口体积流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0882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