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408266.4 | 申请日: | 2018-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114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6 |
发明(设计)人: | 文衍红;林勇;黄杰;覃惠明;罗福广;罗通;司徒玲;刘霞;莫洁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柳州市渔业技术推广站 |
主分类号: | A01G22/22 | 分类号: | A01G22/22;A01C21/00;A01K61/10;A23K50/80;A23K10/30;A23K10/37;A23K10/12 |
代理公司: | 柳州市荣久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5113 | 代理人: | 韦微 |
地址: | 545006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再生稻 种稻 鱼类 稻田 稻穗 稻田生态 稻田养殖 立体循环 山区稻田 生态效益 植株 瓜菜类 根系 稻株 鲤鱼 套种 田埂 放养 施肥 培植 贯穿 收获 养殖 成熟 培育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方法,该方法利用稻田生态原理,一季稻收获后培植再生稻,稻田中继续放养鱼类的一种生产方式。再生稻是在一季稻成熟之后,大约只割下稻株的上2/3的部位,收取稻穗,留下下面的1/3植株和根系,经施肥和培育后,让其再长出第二季稻子。在稻田养殖鱼类贯穿全部过程,田埂套种瓜菜类,创新打造出“一季稻+再生稻+鱼”的立体循环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即“一季稻+再生稻+鱼”模式。本发明技术方法能够在山区稻田推广应用,养殖的三江稻田鲤鱼含硒丰富,对人体非常有益,能够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方法。
背景技术
稻田养鱼种养模式是一个稻鱼共生、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生态种养系统,鱼在系统中既起到了耕田除草、减少病虫害的作用,又可以合理利用水田土地资源、水面资源、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发展稻田养鱼,对推进科教兴农、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稻田养鱼是我国传统的稻田种养模式,通过稻田套养水产品种获得种养综合效益。稻田养鱼具有生态互补、一田多用、一田多收,不影响原有水稻种植及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因而近年来已成为国家大力推广的模式,并在稻田养鱼基础上发展了稻田养小龙虾、稻田养龟、稻田养鳖、稻田养蟹、稻田养螺等新模式,有的模式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如湖北省潜江市发展稻田小龙虾养殖产业超过200万亩,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超过1000亿元,云南红河州哈尼梯田发展稻田养鱼超过1000亩,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由于各地气候及土壤条件差异、养殖技术、市场、加工等因素,这些模式的效益、可操作性在各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例如稻田小龙虾扩张过快,湖北、江苏、安微、江西等省大面积养殖,造成局部地区产品滞销,同时,广西、云南等山区稻田尤其是梯田并不适合并养虾也盲目跟进,由于小龙虾的挖洞习性造成梯田水土流失,梯田养虾得不偿失。如何根据各地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发明成熟的综合种养经济模式才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2018102582876公开了一种再生稻与鱼立体种养的装置及方法,但该技术方案中种养的装置相对比较复杂,成本高,固定占用稻田耕地面积,装置笨重,拆卸又不方便,极不利于在贫困的山区中推广使用。另外,该技术方案中要求再生稻头季收割时,稻桩高度保留35~45cm,这就要求稻桩要非常高,在实际种植过程中是很难实现。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方法,该技术方法能够在山区稻田推广应用,能够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稻田建设
(1)稻田选择:选择土质肥沃,保水力强的稻田;
(2)田基改造:在原有田基内侧用425#混凝土筑砌硬化,硬化厚度为:混凝土上部厚度10㎝,下部基础厚度12㎝;硬化高度为:以田基硬化底部基础为起点,至高出稻田种植土层表面40㎝以上;田基改造整体要求:整齐牢固、不渗漏、能排能灌;
(3)鱼坑建设:田块面积大于或等于0.3亩时,每块田在进水处开挖一个面积15~20㎡的鱼坑,鱼坑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3%~5%,鱼坑深度0.5~1米,鱼坑内不种稻,鱼坑坑基与田基一样用混凝土筑砌硬化,坑基高出稻田种植层土表面10~20厘米,鱼坑与鱼沟相通相接;田块面积小于0.3亩时,开挖一个面积4.5~5.5㎡的鱼坑,同时用带叶树枝盖一个阴棚,供鱼栖息、避暑;
(4)鱼沟建设:耙田后插秧前,在田间开挖 “田”字型或“十”字型或“目”字型不同形状的鱼沟,鱼沟深度、宽度30~50厘米,鱼沟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3~5%,鱼沟与鱼坑相通;
(5)拦鱼设施:在稻田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处设置拦鱼设备,防止逃鱼;
(二)稻田消毒及施用基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柳州市渔业技术推广站,未经柳州市渔业技术推广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0826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