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移动绿顶型防堵塞污水处理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811403558.9 | 申请日: | 2018-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027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0 |
发明(设计)人: | 李柏林;王恒;李晔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C02F3/32;C02F3/34;C02F101/16;C02F101/1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张惠玲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移动 绿顶型防 堵塞 污水处理 工艺 | ||
1.一种可移动绿顶型防堵塞污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预处理:污水经格栅间C1去除悬浮物、经调节池C2进行均质均量;
2)强化OAAO处理:预处理后的污水依次流经好氧池O1、缺氧池A1、厌氧池A2和好氧池O2进行强化OAAO处理;
3)深度处理:强化OAAO处理后的污水依次流经脱硝滤池B1和除磷滤池B2进行深度处理;
所述脱硝滤池B1和除磷滤池B2内均设有立体弹性填料和防堵塞结构,所述防堵塞结构由可左右移动的活动隔板和支承板构成,所述支承板由两组收缩网和支承支架构成,所述支承支架固定于池体上,所述收缩网一端固定于池体,一端与所述活动隔板连接,所述立体弹性填料由上下支承板固定于滤池中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绿顶型防堵塞污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间C1为半地下结构,设置机械格栅,格栅间隙为20mm,安装角度为75°;所述调节池C2内设有搅拌机和潜水泵;所述预处理后的部分污水经所述潜水泵同时送入缺氧池A1和厌氧池A2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绿顶型防堵塞污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格栅间C1高于所述调节池C2、好氧池O1,所述调节池C2、好氧池O1高于所述缺氧池A1,所述缺氧池A1高于所述厌氧池A2,所述厌氧池A2高于所述好氧池O2,所述好氧池O2高于所述脱硝滤池B1,所述脱硝滤池B1高于所述除磷滤池B2。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可移动绿顶型防堵塞污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池C2与好氧池O1的隔墙为穿孔墙,所述穿孔墙上设有穿墙孔,所述穿墙孔包括大孔径穿墙孔和小孔径穿墙孔,间隔交错排列,共7排;所述好氧池O1内设有5排水平放置的圆柱形丝状填料,所述圆柱形丝状填料的左侧与中间5排所述穿孔墙上大孔径穿墙孔相连,右侧固定于所述好氧池O1的池体上,间隔排列;所述好氧池O1的池底设有穿孔曝气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绿顶型防堵塞污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缺氧池A1和厌氧池A2内设置导流墙和搅拌器;所述好氧池O2内设置导流板,池底设有进行微孔曝气的空气管和收集污泥的集泥管,污泥一部分回流至所述缺氧池A1,另一部分排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绿顶型防堵塞污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间C1、调节池C2、好氧池O1、缺氧池A1、好氧池O2、脱硝滤池B1和除磷滤池B2的池顶上均设有可移动模块化的人工湿地,由粗铁丝网固体于各池池顶,所述人工湿地包括植物和基质,由若干不锈钢框架以方形结构组合而成的彼此分割的若干模块,所述模块的基质由上下面细铁丝网固定;所述格栅间C1、调节池C2、好氧池O1、好氧池O2、除磷滤池B2池顶上的人工湿地种植吸收氮磷的根系发达的植物,所述缺氧池A1、脱硝滤池B1的池顶上的人工湿地种植吸收氮磷的根系不发达的植物。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移动绿顶型防堵塞污水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采用实时精细调控系统进行智能调控,所述好氧池O1、好氧池O2均设有DO和pH监测仪、NH4+-N传感器,所述缺氧池A1、厌氧池A2均设有ORP监测仪,所述脱硝滤池B1设有NO3--N传感器和智能出水闸门,所述除磷滤池B2设有TP传感器和智能出水闸门,所述监测仪和传感器采集的信号传输至PLC控制系统,根据运行程序计算得到实时控制变量进行远程调整工艺运行状态,包括曝气量、多点进水分配比、回流污泥比和出水口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03558.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