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救”型生物滤池有效
申请号: | 201811403510.8 | 申请日: | 2018-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742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4 |
发明(设计)人: | 李柏林;王恒;王小丽;何婷婷;李晔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张惠玲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救 生物 滤池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救”型生物滤池,包括池体、填料、活动隔板、支承板、压力传感器、进水管、出水系统、排泥系统、控制系统;所述支承板由剪刀型可收缩网和支承支架构成,并固定于所述池体上;所述填料置于所述上支承板和下支承板中间;所述活动隔板设于所述填料中间,且与所述剪刀型可收缩网连接;所述压力传感器分别设于所述进水端填料下方和出水端填料上方支承板上,且与所述活动隔板连接;所述出水系统设有若干带有智能阀门的出水管和实时监测水质的水质在线监测仪;所述活动隔板、压力传感器、出水系统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本发明可实现了生物滤池堵塞的“自救”,具有结构简单、智能控制、管理方便、处理效率高且运行稳定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救”型生物滤池。
背景技术
生物滤池是由碎石或塑料制品填料构成的生物处理构筑物,污水与填料表面上生长的微生物膜接触,使污水得到净化。生物滤池具有处理效果稳定、抗冲击负荷能力强、无污泥膨胀、生物截留能力好、日常运行管理简单等优点,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生物滤池在运行一段时间后,由于生物膜厚度和截留悬浮物的增加,过滤阻力和水头损失增大,填料内部发生堵塞,导致滤池处理效率明显降低,因此,需要定期对滤池进行反冲洗,以恢复滤池的处理能力。而反冲洗效果对其运行周期和出水水质都有影响,往往难以控制:若冲洗不充分,滤池运行周期将会缩短,处理效能无法充分发挥;若反冲洗过量,则会导致滤料表面的生物膜大量脱落,生物量不足,滤池处理效果下降,出水水质变差。因此需要采用其他更加简单易行的方法来解决生物滤池填料堵塞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救”型生物滤池,通过采用自动控制滤池中活动隔板左右移动的方式,使堵塞物在水力冲刷下脱落,保持滤池水流畅通,解决生物滤池填料堵塞问题,该方法具有结构简单、智能控制、管理方便、处理效率高且稳定等优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自救”型生物滤池,包括池体、填料、活动隔板、支承板、压力传感器、进水管、出水系统、排泥系统、控制系统;所述支承板包括上支承板和下支承板,所述支承板由剪刀型可收缩网和支承支架构成,所述支承支架固定于所述池体上,所述剪刀型可收缩网一端固定于所述支承支架上,另一端与所述活动隔板连接;所述填料置于所述上支承板和下支承板中间;所述活动隔板设于所述填料中间,将填料分隔为左侧的进水端填料和右侧的出水端填料;所述压力传感器包括设于所述进水端填料下方支承板上的下端压力传感器、设于所述出水端填料上方支承板上的上端压力传感器,且与所述活动隔板连接;所述出水系统设有若干出水管和实时监测水质的水质在线监测仪;所述活动隔板、压力传感器、出水系统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进水管设于所述池体上部,且位于所述进水端填料上方;所述排泥系统设于所述池体的池底,且位于所述出水端填料下方。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填料为弹性立体球形填料,所述上支承板为便于更换填料的可拆卸式支承板。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支承板的支承支架为轨道结构。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剪刀型可收缩网伸缩过程中达到的最大孔隙小于弹性立体球形填料的最小直径,防止填料泄露。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活动隔板与所述支承支架的轨道结构连接,可左右移动,剪刀型收缩网随着活动隔板的移动而进行收缩和拉伸。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出水管包括上出水管和若干下出水管,所述上出水管的出水口与所述进水管的进水口齐平,其阀门处于常开状态;所述下岀水管设于所述池体中部,且位于所述出水端填料处,均设有电动控制的出水智能阀门,水质在线监测仪监测各个下出水管的水质情况。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排泥系统由集泥管、排泥管和将集泥管和污泥管中污泥排出的污泥泵构成。
根据以上方案,所述进水管、上下出水管、集泥管、排泥管均为PE管,以避免使用金属铁材质而容易生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0351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克劳氏芽孢杆菌移除头孢类抗生素的方法
- 下一篇:果茶园面源污染截留回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