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智能制造的电机总装连接片优化接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402939.5 | 申请日: | 2018-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094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5 |
发明(设计)人: | 欧阳先宏;杨祖伟;赵晨阳;马莉;刘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电机系统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上海电科电机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11/00 | 分类号: | H02K11/00;H02K5/22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翁若莹;柏子雵 |
地址: | 200063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片 螺母 自动安装 接线板 垫片安装 电机总装 智能制造 快接式 优化 智能 电机接线盒 电机安装 时间缩短 在线安装 中连接片 接线柱 弹垫 平垫 配件 制作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智能制造的电机总装连接片优化接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制作快接式连接片;第二步、接线板流入智能自动安装线前,在接线板的接线柱上将所有螺母及垫片安装到位;所有螺母及垫片安装到位的接线板流入智能自动安装线,在智能自动安装线上,在线安装快接式连接片。本发明可实现不同中心高产品电机接线盒中连接片优化接法,实现安装的快捷化、便捷化,工艺通用性、实用性强,优化了电机安装线上平垫、弹垫、螺母等配件的安装。与传统连接片接法相比,采用本发明的技术,降低了劳动强度,安装时间缩短35%,提高了效率30%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于智能制造的电机总装连接片优化接法,属于中小型电机智能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电机的智能制造总装安装流程中,带绕组铁心的入壳压装、装转子、压轴承和端盖等工序,已经有相应的自动或半自动设备辅助安装。如带绕组铁心入壳压装,已经有伺服卧式或者立式压装机,配合上料机械手上下料;轴承端盖压装已经有数控的轴承端盖压装机实现自动压装;包括定转子合装也有相应机械手辅助。
目前,智能制造总装线设备供应商提供的成熟方案,尽管在一些安装环节加了机器人、专用装备与智能工作站,但是整个智能自动安装线的节拍没有明显的提高,智能自动设备的性能不能有效的发挥,安装效率和速度,也没有明显提高。电机总装工艺的流程如图1所示。
接线盒内部配件的安装直接影响了安装的速度和效率,成了智能自动安装线提升工作效率的技术瓶颈之一,并且接线盒中压接引接线与安装接线板的环节基本上是手工安装,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其中,传统的电机接线盒所使用的连接片的结构如图3所示,导致了传统的电机接线盒上的接线柱配件安装工序为:装盒座→放平垫/弹垫→拧螺母→紧螺母→放连接片/放弹垫/拧螺母→弓型垫片→拧螺母→紧螺母。
因此,传统的电机接线盒所使用的连接片的安装方式存在的技术问题是:在接线盒里面的配件安装还是依靠传统的手工作业,如安装连接片、接线柱垫片螺母等。而且在放连接片之前,要完成装盒座、放平垫/弹垫、拧螺帽、紧固螺帽等操作步骤,然后才放连接片,再放弹垫、拧螺母/紧螺母、放置弓形垫片、拧螺母/紧螺母等步骤。在目前的接线盒安装过程中,放置连接片前后的步骤都是在线上手工作业的,生产效率比较低,生产节拍慢,在整个智能制造总装线体上,线体不平衡,人机配比不合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高连接片在智能制造总装线体上的安装效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基于智能制造的电机总装连接片优化接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制作快接式连接片,快接式连接片包括本体,在本体的前、后两侧边缘上分别形成有一个前开口及后开口;前开口经由本体上向后侧边缘延伸的过渡通道一与本体上的半通孔一相连通;后开口经由本体上向前侧边缘延伸的过渡通道二与本体上的半通孔二相连通;
第二步、接线板流入智能自动安装线前,在接线板的接线柱上将所有螺母及垫片安装到位,并将螺母预紧,同时,在接线柱上连接片的安装部位处预留比快接式连接片厚度稍大的间隙;
第三步、所有螺母及垫片安装到位的接线板流入智能自动安装线,在智能自动安装线上,在线安装快接式连接片;
第四步、接线板上的当前接线柱安装快接式连接片时,在当前接线柱上预留的间隙处,利用快接式连接片的前开口,将当前接线柱沿着前开口、过渡通道一卡入半通孔一内;
接线板上的与当前接线柱相邻的相邻接线柱安装快接式连接片时,在相邻接线柱上预留的间隙处,利用快接式连接片的后开口,将相邻接线柱沿着后开口、过渡通道二卡入半通孔二内;
当前接线柱与相邻接线柱通过快接式连接片相连,将当前接线柱及相邻接线柱上与快接式连接片相邻的螺母拧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电机系统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上海电科电机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电机系统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上海电科电机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0293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