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非球面微小透镜及其阵列的制作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96463.9 | 申请日: | 2018-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706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07 |
发明(设计)人: | 王翔;简伟明;王松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G02B3/00 | 分类号: | G02B3/00;G02B3/02 |
代理公司: | 11251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杨学明;贾玉忠 |
地址: | 230026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小透镜 液滴 方法和装置 基底平面 非球面 光刻胶 基底片 垂悬 制作 非球面面形 非球面系数 紫外光 活塞 光学系统 开口向上 拉伸作用 亲水性能 微小圆孔 体积力 下平面 台架 凸型 稳态 像差 铺展 固化 挤出 口径 | ||
本发明提出一种非球面微小透镜及其阵列的制作方法和装置,利用设置在台架(8)的一个开口向上的桶(1)和活塞(2)以及桶底部设置的具有不同分布的微小圆孔的可换的平面基底片(4),将不同体积的光刻胶(3)液滴挤出垂悬在平面基底片(4)的下平面的具有亲水性能的基底平面(5)上,液滴在基底平面(5)上铺展的同时,利用体积力的向下拉伸作用,来获得稳态的、非球面系数K<0的非球面面形光刻胶的垂悬液滴(6),再通过紫外光的固化来制作口径为数百微米至几毫米、平凸型的微小透镜及其阵列,从而减少像差的影响来提高光学系统的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学及微光学器件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非球面微小透镜及其阵列的制作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微小透镜及其阵列在光学和微小光学系统中有着重要作用,非球面微透镜能够有效地减小像差和光能损失,提高成像质量,可以有效地简化光学系统的结构,受到了现代光学领域的关注。对于折射型的、旋转对称的透镜面形来说,通常可利用二次曲面的非球面系数K来表征,即有:K=0时为球面面形,K>0时为扁平椭圆面形,-1<K<0是为凸椭圆面形,K=-1是为抛物线面形,K<-1时为双曲线面形,非球面系数越小越有利于减小光学系统的球差,当K=-1*n2(n为制作透镜材料的折射率系数)时可认为是无球差的理想面形。其中,通常大致认为,单个透镜的口径在百微米及以下尺度时称之为“微透镜”,其口径为数百微米至几毫米的透镜可称之为“微小透镜”,透镜口径在5mm-10mm左右可描述为“小透镜”。透镜口径越大像差特别是球差的影响也越大,因此,对于较大尺度的透镜越希望能获得K<0的面形,甚至是K=-n2的双曲面面形来减少像差的影响以提高光学系统的性能。
对于口径为百微米及以下尺度的微透镜制作工艺主要有光刻胶热熔法,离子交换法、光敏玻璃热成形法,微喷打印法(液滴法)等,这些方法是利用光刻胶的液滴或树脂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形成球冠形貌来制作球面形的微透镜及其阵列;对于口径为数百微米至数毫米的微小透镜的制作,可以利用切削加工预先制成模具再通过塑料注塑成型或玻璃模压成型,其虽可以获得球面或非球面面形的微小透镜,但是工艺复杂和加工设备和技术等要求很高。
基于液滴法原理的聚合物材料的微透镜和微小透镜制作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表面光洁度高,无需模具等优点,在百微米左右及以下尺度时可忽略液滴体积力,利用液滴在平面基底上的铺展来得到平凸型的球面轮廓的微透镜及其阵列;而对于数百微米至数毫米级尺度时,液滴在体积力与表面张力的共同作用下,当液滴位于平面基底上方时液滴被压扁形成非球面系数K>0的扁椭圆面形而不利于较小像差,当液滴位于平面基底下方的垂悬状态时,液滴在体积力的拉伸作用下,有利于获得非球面系数K<0的非球面面形,在通过光固化将可获得有利于减少和消除球差的非球面微小透镜及其阵列。
中国专利CN1517723A,CN102253437B,通过在一个平面基底表面上的光刻胶热熔融回流或液滴的固化来制作微透镜及阵列,但是只能制作球面面形微透镜;中国专利CN1906503A是利用可变弹性球形透明树脂的拉伸长来制作单个口径为扁椭圆形微透镜的微透镜阵列;中国专利CN100343698C是利用二元掩模的移动掩模法曝光光刻来制作连续深浮雕非球面微透镜阵列;中国专利CN101407095B,CN 103064137A是利用电场对液滴的拉伸来制作非球面微透镜及阵列;中国专利CN101551476A是利用飞秒激光对液态树脂的双光子扫描固化来进行非球面微透镜制备,相关方法虽然能制作出非球面微透镜,但是制作工艺和设备复杂,对于微小透镜及其阵列的制作效率和阵列单元一致性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9646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