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由粉煤灰制备介孔氧化硅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395363.4 | 申请日: | 2018-11-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540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8 |
| 发明(设计)人: | 崔静磊;柳丹丹;郭彦霞;程芳琴;薛芳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1B33/193 | 分类号: | C01B33/193;C01B33/32 |
| 代理公司: | 太原晋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10 | 代理人: | 任林芳 |
| 地址: | 030006***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粉煤 制备 氧化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粉煤灰制备介孔氧化硅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粉煤灰与氢氧化钠溶液按照固液比1:2~1:4混合,在90~100℃下反应2~4h,过滤分离得到脱硅灰和脱硅液;2)将脱硅灰与粉煤灰、钠盐混合研磨,在850~900℃下焙烧2~3h;3)将焙烧产物与盐酸溶液混合,在80~90℃下反应2~4h,过滤水洗得到酸浸渣;4)将酸浸渣与脱硅液按照固液比1:2~1:5混合,在70~100℃下加热反应0.5~2h;5)用硫酸调节高模数水玻璃的pH值为2~4,进行溶胶‑凝胶反应;6)用氨水调节溶胶的pH值为7~10至体系形成凝胶,在40~90℃下老化0.5~2h;7)对老化后混合物进行分离,将得到的固体粉末在105℃下干燥0.5~2h,得到介孔氧化硅产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工业固体废弃物粉煤灰资源化利用及介孔氧化硅合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由粉煤灰制备介孔氧化硅的方法。
背景技术
粉煤灰是燃煤电厂产生的主要的固体废弃物之一,其产量达6亿吨以上。目前,粉煤灰被广泛应用于建材、建工领域,利用率达到70%,剩余未得到有效利用的粉煤灰大量堆存不仅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而且由于扬尘、排入水系等方式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是实现粉煤灰高值化利用的重要的途经之一。为了实现粉煤灰中铝硅的同步利用,避免产生硅渣导致二次污染,将硅转化为水玻璃,可用于一系列硅基材料如白炭黑、沸石、介孔氧化硅、气凝胶等的制备。
介孔氧化硅由于具有适宜的比表面积、孔径,在催化、吸附分离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目前以粉煤灰制备介孔氧化硅材料大部分是利用粉煤灰基硅酸钠为前驱体,在模板剂的辅助下,采用水热法或者溶胶-凝胶法制备。然而,前驱体即硅酸钠溶液模数较低(0.1~0.8),硅浓度为5~10g/L,由于模板剂昂贵、硅浓度较低而导致制备介孔氧化硅的成本较高、生产效率低。此外,低模数的硅酸钠溶液使得在材料制备过程中产生大量的钠盐,后处理困难,难以在工业上推广应用。因此,亟待开发一种高效的、大规模生产粉煤灰基介孔氧化硅的方法,从而满足介孔氧化硅不断生长的需求,同时也对粉煤灰进行充分消纳,真正解决粉煤灰的处置问题。
综上所述,本发明以粉煤灰为原料首先制备高模数的硅酸钠溶液,采用简单的溶胶-凝胶工艺,通过控制化学反应过程从而控制硅酸钠的水解、聚合速度,实现了介孔氧化硅的大规模的可控合成,在国内外并未见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粉煤灰制介孔氧化硅的方法。本发明方法采用的原料价格低廉,合成成本低;合成过程在工业上简单易行,能耗较低;合成的介孔氧化硅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在吸附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设计的一种利用粉煤灰制介孔氧化硅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预脱硅:将粉煤灰与20wt.%的氢氧化钠溶液按照固液比为1:2~1:4混合,在90~100℃下反应2~4h,反应结束后过滤、分离得到脱硅灰和脱硅液;
2)焙烧:将步骤1)制得的脱硅灰与粉煤灰、钠盐混合研磨,在850~900℃下焙烧2~3h,其中Na:Al:Si摩尔比为0.5:1:1~1.5:1:1;
3)酸浸:将步骤2)制得的焙烧产物与20wt.%盐酸溶液混合,在80~90℃下反应2~4h,反应结束后过滤、水洗得到酸浸渣,其中焙烧产物与盐酸固液比为1:3~1:5;
4)水玻璃的制备:将步骤3)制得的酸浸渣与步骤1)制得的脱硅液按照固液比为1:2~1:5混合,在70~100℃下加热反应0.5~2h后,过滤得到高模数水玻璃;
5)用硫酸调节步骤4)得到的高模数水玻璃的pH值为2~4,进行溶胶-凝胶反应,得到溶胶;
6)用氨水调节步骤5)得到的溶胶的pH值为7~10至体系形成凝胶,在40~90℃下老化0.5~2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大学,未经山西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9536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