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轮多边形效应的自适应补偿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86304.0 | 申请日: | 2018-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323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9 |
发明(设计)人: | 郭为忠;王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B19/00 | 分类号: | B60B19/00;B60K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31201 | 代理人: | 王毓理;王锡麟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凸轮轴 支撑架 自适应补偿装置 多边形效应 车轮 补偿机构 车轮电机 凸轮推杆 车身 主动控制装置 车身支撑 活动设置 集成模块 兼容性 自适应 封闭 | ||
一种车轮多边形效应的自适应补偿装置,包括:与车身支撑框四个角相连的四组补偿机构;所述的补偿机构包括:凸轮、凸轮轴、凸轮推杆和支撑架,其中:凸轮的一侧与车轮固定连接,凸轮的另一侧依次连有凸轮轴和车轮电机,支撑架与车轮电机固定连接并设置于凸轮轴上,凸轮推杆活动设置于支撑架上并与凸轮通过重力形成力封闭。本发明避免加入主动控制装置,完全为自适应,同时本发明可以作为一个集成模块,与车身相互独立,从而提高对车身尺寸的兼容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运输自动化领域的技术,具体是一种车轮多边形效应的自适应补偿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应用场景需求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特种车轮应运而生,如用于越障的车轮,此种车轮的外轮廓不再是圆形,而是爪装的造型。这种爪装造型的车轮在平地上行驶时,车轮中心轴的高度存在周期性变化,即为多边形效应。现有技术多为普通车轮行驶于崎岖路面上的防颠簸措施,而针对非普通车轮在平坦路面上的多边形效应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也有针对越障时如何保持车身平稳的技术,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号CN103963556A,公开了一种可变形的轮子,该技术利用一个不旋转的凸轮配合轮辐式的液压系统,一方面保证在触地轮辐接近垂直时对应油路关闭从而确保承载能力,另一方面当轮辐离开垂直位置,油路被打开使得辐条有径向伸缩的能力,此时当辐条接触到凸起的障碍物,辐条会产生被动的内缩,进而保证车身的高度变化平缓。不过此技术只是应用于越障时的车身高度平稳,无法解决在平地上的车轮多边形效应。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车轮多边形效应的自适应补偿装置,采用在车轮中心轴与车身之间加入补偿措施,从而保证车身的高度尽量不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包括:与车身支撑框四个角相连的四组补偿机构。
所述的补偿机构包括:凸轮、凸轮轴、凸轮推杆和支撑架,其中:凸轮的一侧与车轮固定连接,凸轮的另一侧依次连有凸轮轴和车轮电机,支撑架与车轮电机固定连接并设置于凸轮轴上,凸轮推杆活动设置于支撑架上并与凸轮通过重力形成力封闭。
所述的车身支撑框的四角与凸轮推杆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该四角进一步设有销轴。
所述的凸轮的廓线根据车轮中心轴的高度变化规律以及车轮与地面的角位移决定,进而提供补偿量使车身保持平稳。
所述的支撑架的顶部设有两个自润滑衬套,其中:外侧的自润滑衬套由凸轮推杆插入形成一组圆柱副,内侧的自润滑衬套由车身支撑框的销轴插入形成一组圆柱副,该两组相邻的圆柱副形成一组滑动副。
技术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避免加入主动控制装置,完全为自适应,同时本发明可以作为一个集成模块,与车身相互独立,从而提高对车身尺寸的兼容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原理图;
图3为补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车身支撑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车身支撑框1、补偿机构2、凸轮3、凸轮轴4、凸轮推杆5、支撑架6、车轮7、车轮电机8、螺栓9、销轴10、轴承11、电控支撑板12、控制器13、驱动器14、传感器15、电池16、联轴器17、减重孔301、第一支撑板601、第二支撑板602、第三支撑板603、自润滑衬套604。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包括:与车身支撑框1四个角相连的四组补偿机构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8630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大小轮的滚轮结构及其运行方式
- 下一篇:一种智能自行车轮胎固定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