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人体脉搏远程仿生还原系统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83203.8 | 申请日: | 2018-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8078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7 |
发明(设计)人: | 何卫;吕渭辉;何羿婷;何必鸣;卢金树;郭璨 | 申请(专利权)人: | 何卫;吕渭辉;何羿婷;何必鸣;卢金树;郭璨 |
主分类号: | A61B5/02 | 分类号: | A61B5/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哲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8 | 代理人: | 杨艳;韩丹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人体 脉搏 远程 仿生 还原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人体脉搏远程仿生还原系统,其包括:信号采集部分,所述信号采集部分用于安装于人体的脉位上,用于获取人体的脉搏信息;信号传输部分,用于通过通讯网络将所述脉搏信息传送至远端的仿生还原部分;仿生还原部分,其包括振动膜以及仿真血管,所述振动膜设置于仿真血管上,所述振动膜接收所述脉搏信息并根据所述脉搏信息产生机械振动,所述仿真血管内设置有流动的流体,所述流体的流动情况与振动膜的机械振动相结合使得所述仿真血管的搏动情况与所述人体的脉搏信息相适配。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人体脉搏远程仿生还原方法。本发明为最原始的脉搏震动远程再现,摒弃了以往建模方式所带来的弊端,有利于任何学派的中医医师所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切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人体脉搏远程仿生还原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通过互联网平台来实现对患者的远程医疗诊断和治疗工作,减轻医疗机构和患者共同的压力,解决广大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问题,一直是党和各级人民政府努力的方向,也是各级医疗机构和“互联网+医疗”平台孜孜不倦,努力追逐和研发方向。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国的“互联网+医疗”行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大面积的铺开,整个网络医疗行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网上挂号、网上咨询、网上问诊等业务的开展都为广大患者的就医,提供了方便。同时,相对应的各种网络医疗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的完成,更为我国“互联网+医疗”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打下了基础,为推动我国的“互联网+医疗”的工作做出来贡献。
然而,在整“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推进过程中,除了相关政策的滞后问题外,相关“互联网+医疗”中的技术环节上尚有待解决的一些技术问题等,都为“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具体实施和落地带来了困难。如:中医药的“网络+医疗”问题。
作为网络医疗的一大组成部分,国粹中医药“网络+医疗”一直是IT网络医疗平台和医疗机构重点突破的方向。其主要原因为:1、传统中医相比西医,更容易实现远程医疗中的诊断与治疗工作。这主要建立在传统中医无需借助任何医疗检验和检查设备就可以仅凭自身独特的“四诊法”(既: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完成对患者的疾病诊断工作。2、实践证明:传统中医药对慢性病、老年病、骨伤科疾病以及一些疑难杂症等具有疗效优势,对治未病及保健养生亦有独到之处,致使对中医有诉求的患者群体亟需“互联网+中医药”在网上的诊疗实现。3、相比西医,中医药的诊疗费用相对低廉,更容易得到广大患者的接受。但经过这些年的努力,虽然我国的“互联网+中医”平台已经多达上百个,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中医网络医疗平台仍没有一家能从技术上真正彻底完成对中医“四诊法”中的远程“切诊”功能的研发,从而造成了中医网络医疗无法落地的窘境。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切脉”技术是我国古代传统医学中最独特的诊断方法,也是传统中医看、问、闻、切“四诊法”中最经典、最复杂、内含信息最多、最难以掌握的一种诊断方法,同时,切脉技术也是中医辨证医疗的最重要的依据。传统中医“四诊法”中的望、闻、问三种诊断均可以直观地实施,而“切脉”则必须用手的感觉去感悟人体脉搏的脉象,从而获得医生对患者体内各脏器情况的了解。
目前,各大医疗平台所开发和运用的产品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对采集到的脉搏信息通过转换将脉搏的振动信号转换成电信号,通过电信号远程传输到终端显示屏上以脉波的形式反映出来;另一种也是采用相同的脉搏采集和传输方法,只是将信号以脉图的方式在显示屏上展显出来。这两种脉象采集和远程传输方式虽然都对脉象信息的收集是客观的,但其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使得这两种脉象远程诊断方法难以得到推广和运用。问题主要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1、这两种脉象采集方式,对脉搏的解读多是建立在某一个或某一组老中医的经验基础上,其模型的建造均是以这些中医对脉象的认知为标准,其客观性、样本量以及对其他师承学派的接受程度受到影响。2、现有的两种远程脉象终端显示方法,虽经发展但始终不能完善其脉象单一及可重复性不强等缺陷,故不易被中医临床接受。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人体脉搏远程仿生还原系统,其为最原始的脉搏震动远程再现,摒弃了以往建模方式所带来的弊端,有利于任何学派的中医医师所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何卫;吕渭辉;何羿婷;何必鸣;卢金树;郭璨,未经何卫;吕渭辉;何羿婷;何必鸣;卢金树;郭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8320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