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耦合位置的调整方法及装置、光组件、存储介质、单板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78576.6 | 申请日: | 2018-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984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1 |
发明(设计)人: | 李长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42 | 分类号: | G02B6/42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江舟;董文倩 |
地址: | 518057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耦合 位置 调整 方法 装置 组件 存储 介质 单板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耦合位置的调整方法及装置、光组件、存储介质、单板,其中,上述光组件包括:光程调节器,光发射器,光接收器,光组件壳体,其中,所述光程调节器,用于对所述光发射器的耦合位置和所述光接收器的耦合位置进行调整,以使所述光发射器的底座和所述光接收器的底座位于同一平面,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单纤双向光组件在板连接时额外管脚残留带来的信号损耗问题,以及为避免信号损耗问题采用柔性电路板在板连接时需要额外定位结构,进而增加成本并降低了生产效率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耦合位置的调整方法及装置、光组件、存储介质、单板。
背景技术
在无源光网络通信产品中,光组件是重要功能器件,完成光电、电光信号转换以及信号收发的功能。按照收发光信号数目以及收发光信号是否共纤进行区分,光组件可以分为单纤单向、单纤双向、单纤三向、单纤四向等类型,其中又以单纤双向光组件的应用最为广泛。
光组件在传统的无源光网络终端设备中的应用是以光模块的形态存在,但是随着无源光网络的规模部署,为了缓解日益沉重的成本压力,光组件在板设计已经取代光模块成为光组件在无源光网络终端设备的主要应用形态。如图1所示为单纤双向光组件的基本结构示意,图2所示为单纤三向光组件基本结构示意,图3单纤四向光组件基本结构示意,图4为典型的单纤双向光组件采用管脚直连方式时在板设计形态示意。
如图1所示,单纤双向光组件包括光组件壳体1-1,光发射器1-2、光接收器1-3、分波滤波片1-4、接收滤波片1-5以及光纤插芯1-6等部分。如图4所示,光组件在板设计时,光组件通过管脚直连方式与单板连接,即光组件4-1通过发射信号管脚4-3和接收信号管脚4-4与单板4-2直接连接。
如图1所示,由于光发射器和光接收器位于光组件相互垂直的两个面上,光组件在板设计采用管脚直连方式时,接收信号管脚呈在板直插形式,而发射信号管脚则呈大角度弯曲连接形式,如图4所示。在低速无源光网络如GPON终端设备中,这种产品形态是可行的并且已规模商用,但是在高速无源光网络如10G GPON终端设备中,由于发射管脚较长,发射端高频信号损耗很大,发送信号质量劣化严重,产品传输性能将受到很大影响,无法满足无源光网络对传输性能的要求,因此,这种连接形式在高速无源光网络终端设备中无法继续使用。
考虑到发射端高频信号损耗大的原因是因为发射信号管脚太长,可以借鉴光模块中采用的单纤四向光组件的结构形态,如图3所示。将光发射器和光接收器封装到光组件壳体的同一个表面上,这样可以将光发射器和光接收器都通过管脚直插的形态与单板连接。如图3所示为单纤四向光组件的基本形态,包括光组件壳体3-1,第一光发射器3-2,第一光接收器3-3,第二光发射器3-4、第二光接收器3-5,第一接收滤波片3-6,第一分波滤波片3-7,第二接收滤波片3-8,第二分波滤波片3-9,第三分波滤波片3-10和光纤插芯3-11,其中第二光发射器3-4和第一光接收器3-3位于光组件壳体的同一个面上。虽然借鉴这种结构可以将光发射器和光接收器都通过管脚直插的形态连接到单板上,但是因为光发射器和光接收器的聚焦透镜均有公差,在进行光耦合时,光发射器和光接收器的底座不能保证在一个平面上,这就意味着光发射器或者光接收器的信号管脚在单板上有额外残留,而残留的管脚仍会造成高频信号损失过大,影响信号质量。所以,这种光组件结构在板设计时,只有低速信号可以直接和单板连接,而高速信号为了避免额外的损耗则需要采用柔性电路板的连接方式,造成生产效率降低,如图5所示为一种典型的单纤双向光组件通过柔性电路板在板连接示意图,光组件5-1通过发射柔性电路板5-3和接收柔性电路板5-4与单板5-2连接。与传统管脚直连方式相比,柔性电路板信号走线较短,且柔板上信号走线感抗值相对小,对信号损耗小,所以信号质量明显改善,可以满足传输性能的要求。但是,柔性电路板是柔性材料,无法像管脚直连方式一样固定光组件,所以需要额外设计光组件的定位结构,同时在产品生产中需要额外的工序进行柔板定位、光组件定位及固定等,增加了生产工序,降低了生产效率,最终造成成本上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7857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