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医疗设备和标记试剂的组合在抗骨髓瘤精准医疗方面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76841.7 | 申请日: | 2018-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290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9 |
发明(设计)人: | 许德晖;许宇静;杨延洁;陈海兰;孔刚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49/00 | 分类号: | A61K49/00;C12N5/09;C12M1/42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邦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61211 | 代理人: | 胡乐 |
地址: | 71004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靶点 标记试剂 医疗设备 金属纳米颗粒 单克隆抗体 冷等离子体 肿瘤细胞 骨髓瘤 死亡 等离子体 诱导肿瘤细胞 特异性结合 处理装置 抗原抗体 冷等离子 攻击 靶细胞 偶联 优选 医疗 应用 蛋白 细胞 吸引 打击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医疗设备和标记试剂的组合在抗骨髓瘤精准医疗方面的应用,该医疗设备为大气压冷等离子处理装置,标记试剂用于标记CD95靶点的试剂(优选偶联金属纳米颗粒的CD95单克隆抗体),引导大气压冷等离子体特异性地聚集于CD95靶点进行攻击从而导致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死亡。本发明明确了大气压冷等离子体诱导肿瘤细胞死亡的靶点为CD95,通过该靶点可以实现优先打击肿瘤细胞的功能;尤其是单克隆抗体可根据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而固定在细胞的CD95蛋白上,同时金属纳米颗粒会优先吸引等离子体的攻击,导致靶细胞死亡。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疗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抗肿瘤精准医疗手段相应靶点的确定,具体涉及一种医疗设备及标记试剂的组合在抗肿瘤精准医疗方面的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经跃居所有疾病前两位,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并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医疗资源损失。传统的化疗药物,针对的是增殖期的细胞,所以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组织细胞也有很大的损害,副作用非常大;而且肿瘤细胞会对化疗药物产生变异并导致耐药,导致药物无效。所以,目前大部分的恶性肿瘤还无法治愈。
当前肿瘤医疗主要的研发方向为:一方面,通过研发新的药物,针对新的靶点进行治疗;另一方面,通过其他技术的发展,如纳米材料,射线等新技术来治疗肿瘤。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恶性血液肿瘤,以骨髓中失控增殖的恶性浆细胞为特征,伴有免疫缺陷及终末器官损坏(贫血、肾衰、骨病等)。骨髓瘤治疗以骨髓移植及化疗为主,但是大部分病人都会复发并导致耐药而死亡。因此,急需一些新的治疗手段及方法来改善目前的状况。
大气压冷等离子体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它突破了原来低气压等离子体的真空装置,并且实现电子温度远高于离子温度,从而在宏观温度上能够低至室温水平,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大气压冷等离子体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电子、正负离子、自由基(ROS和RNS等)、紫外线),可与生物大分子发生反应并导致细胞死亡,其中主要是ROS和RNS等活性粒子起生物作用。已有报道提到等离子体可以杀灭多种肿瘤细胞,但具体分子机制并无统一,对于活性粒子选择性杀灭癌细胞的具体过程尚未明确。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抗骨髓瘤精准医疗的效果,本发明通过大气压冷等离子体技术来诱导骨髓瘤肿瘤细胞的死亡,并进一步分析等离子体活性粒子与细胞内蛋白分子的相互作用,了解等离子体诱导肿瘤细胞死亡的分子机制,以便更好地控制等离子体,高效杀死肿瘤细胞。最终明确了:采用大气压冷等离子体技术产生射流对细胞进行处理时,能够诱导肿瘤细胞死亡的靶点为CD95。
基于此,相应构建了针对CD95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偶联金属纳米颗粒,使得等离子体可以特异性作用在金属纳米颗粒及CD95靶点上,极大增强等离子体的抗癌效果和特异性。方案总结如下:
一种医疗设备和标记试剂的组合在抗骨髓瘤精准医疗方面的应用,所述医疗设备为大气压冷等离子处理装置;所述标记试剂用于标记CD95靶点的试剂,引导大气压冷等离子体特异性地聚集于CD95靶点进行攻击从而导致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死亡。
进一步的,所述标记试剂优选偶联金属纳米颗粒的CD95单克隆抗体。
进一步的,金属纳米颗粒具体可为铁纳米颗粒或者铜纳米颗粒。
进一步的,所述大气压冷等离子处理装置输出的冷等离子流的特征参数(最佳工作参数配置)为:
宏观气体温度为25-40摄氏度;
气体流速为2-5SLM;
气体成分为氦气和/或氩气,或者其中(氦气和/或氩气中)混合5%以下的氧气;
施加电压为4-10kV;
大气压冷等离子处理装置的冷等离子流出口端与待处理对象的距离为0.5-2cm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7684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抗大肠癌肿瘤药物的筛选模型
- 下一篇:间充质干细胞制剂致瘤性的评价方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