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标识转换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75603.4 | 申请日: | 2018-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992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0 |
发明(设计)人: | 杨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17/00 | 分类号: | G06K17/00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李昊 |
地址: | 10003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标识 转换 方法 装置 计算机 可读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标识转换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涉及数据处理领域。标识转换方法包括:根据第一标识所属的第一标识体系的转换规则,获得第一标识中的关键词;根据预先建立的语义标识体系,将第一标识转换为语义标识,其中,第一标识对应的语义标识包括第一标识中的每个关键词所属的主题词,语义标识体系中的每个标识包括一个或多个标识字段,每个标识字段对应一个或多个主题词;获得语义标识对应的第二标识,其中,第二标识属于第二标识体系;建立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本发明可以对不同标识体系下的同一对象进行关联,实现了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互联网信息的融合,为未来的更多业务应用、人工智能应用打下了基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标识转换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物联网的发展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个是万物互联的通信技术问题;另一个是联网物体的价值发现问题。而第二个问题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即为什么万物互联,或是万物互联能产生什么价值。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是物联网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以中、美、德为代表的世界重要经济体都在该领域加大投入,期望利用先进技术改善传统制造业,提升生产效率,提升本国的基础制造业竞争力。
未来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及应用方向之一,如智能制造所涉及的各类割裂数据的理解及应用。而要理解数据,就要对数据的来源、流动过程、用途等进行了解掌握。目前,有望满足这个任务之一的是标识解析技术。因此,目前在工业互联网的各参与方中,标识解析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
标识可以理解为用于识别不同物品、实体、物联网对象的名称标记,可以是由数字、字母、符号、文字等以一定的规则组成的字符串。目前主流的标识技术有Handle(名称服务系统)、OID(Object Identifier,对象标识符)、Ecode(Entity Code for IOT,国家物联网标识体系)、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电子产品代码)、UCode(电子标签)等,分别由不同的组织机构提出,其出发点都是面向物品对象、数字对象等进行唯一标记及提供信息查询的功能,进而发展成一种底层的信息架构。
当前的标识解析技术,通过相应协议,可以找到相应的物品。在具体的业务应用中,如溯源、追溯等,就能获得物品当前的状态,进一步满足相关管理等的需求。
但由于存在不同的标识解析技术体系,因此在各个体系之间的应用存在难题;同时,标识技术一般只规定编码,对物品所对应的信息理解及应用支持不足;此外,互联网上的语义表达,与各行业的语义表达不同,行业之间针对同一物品的语义表达也不同。因此,相关技术中的标识解析技术难以对不同标识体系下的同一对象进行关联。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如何对不同标识体系下的同一对象进行关联。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标识转换方法,包括:根据第一标识所属的第一标识体系的转换规则,获得第一标识中的关键词;根据预先建立的语义标识体系,将第一标识转换为语义标识,其中,第一标识对应的语义标识包括第一标识中的每个关键词所属的主题词,语义标识体系中的每个标识包括一个或多个标识字段,每个标识字段对应一个或多个主题词;获得语义标识对应的第二标识,其中,第二标识属于第二标识体系;建立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
在一些实施例中,获得语义标识对应的第二标识包括:根据第二标识所属的第二标识体系的转换规则,获得第二标识中的关键词;根据预先建立的语义标识体系,将第二标识转换为语义标识,其中,第二标识对应的语义标识包括第二标识中的每个关键词所属的主题词。
在一些实施例中,语义标识体系包括每个类别下的主题分布信息和每个主题下的词语分布信息;根据预先建立的语义标识体系,将第一标识转换为语义标识包括:根据第一标识的类别下的主题分布信息和每个主题下的词语分布信息,确定第一标识中的每个关键词所属的主题词;基于第一标识中的每个关键词所属的主题词构建语义标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7560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