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扫掠式等离子体射流点火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73547.0 | 申请日: | 2018-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112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8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波;贾敏;吴云;金迪;宋慧敏;梁华;崔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F02C7/266 | 分类号: | F02C7/26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51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扫掠式 等离子体 射流 点火器 | ||
1.扫掠式等离子体射流点火器,由射流出口(101)、射流自激振荡腔(102)、点火器壳体阴极(103)、点火器阳极(104)、点火器进气孔(105)、绝缘体(106)、导线连接孔(107)组成;其中
点火器壳体阴极(103)与燃烧室相连接固定,主体为圆柱形,其内部的纵剖面形状自上而下被射流出口(101)、射流自激振荡腔(102)、点火器阳极(104)的形状所限定,呈左右对称形状;点火器壳体阴极(103)的外部直径为14~18mm;
射流出口(101)在点火器壳体阴极(103)的最上方形成,为向外扩散的截面圆锥体形状,锥角为30°~60°,外直径范围为4~8mm,最下端的出口直径为1~2mm,高度为10~20mm;
射流自激振荡腔(102)紧临射流出口(101),由左右两个“C”形射流反馈通道及中央通道组成,分别位于点火器对称平面两侧和中央,反馈通道直径为2~3mm;中央通道截面为圆锥体形状,上锥面直径为2~4mm,下锥面直径为1~3mm,高度为8~12mm;
点火器阳极(104)上部为截面圆锥体形状,圆锥顶部直径不小于1mm,圆锥角为10°~30°,高度为3~7mm,下部为圆柱体,直径范围为3~6mm;点火器阳极(104)与点火器壳体阴极(103)之间有引气通道;
点火器进气孔(105)为斜槽结构,形状为圆端形,直径范围为2~4mm,依托于外部气源进气,或利用燃烧室二次流引气;流入点火器进气孔(105)的气流通过点火器阳极(104)外围的引气通道进入射流自激振荡腔(102);不考虑其中央处的点火器阳极(104),整个引气通道上部为截面圆锥体形状,下部为圆柱形;截面圆锥体高度为8~16mm,锥角为45~60°;圆柱形直径为8~12mm,高度根据点火器进气孔(105)的位置确定;
射流点火器绝缘体(106)为中空圆柱状结构,中部嵌入点火器阳极(104),二者紧密连接,外部直径范围为8~12mm;
导线连接孔(107)位于点火器底部,用于将点火器阳极(104)连接到外部;并且
从气流通道看,射流出口(101)、射流自激振荡腔(102)、点火器阳极(104)外围的通道、和点火器进气孔(105)是空气连通的;
射流出口(101)、点火器壳体阴极(103)、射流自激振荡腔(102)、点火器阳极(104)、绝缘体(106)和导线连接孔(107)的中轴线与整个点火器的纵向中轴线相重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掠式等离子体射流点火器,其中
点火器壳体阴极(103)的外部直径为18mm;
射流出口(101)的截面圆锥体的锥角为45°,外直径为8mm,最下端的出口直径为2mm,高度为14mm;
射流自激振荡腔(102)的反馈通道直径为3mm;中央通道截面的截面圆锥体,其上锥面直径为3mm,下锥面直径为2mm,高度为10mm;
点火器阳极(104)上部截面圆锥体的圆锥角为30°,高度为5mm;下部圆柱体的直径为5mm;
点火器进气孔(105)的圆端形的直径为3mm;整个引气通道上部的截面圆锥体的高度为10mm,锥角为60°,下部圆柱形的直径为12mm;
射流点火器绝缘体(106)的外部直径为12mm;导线连接孔(107)采用通用点火器的航空插头形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掠式等离子体射流点火器,其中设置多个点火器进气孔(105),沿环向均匀布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扫掠式等离子体射流点火器,其中点火器进气孔(105)数量为4个。
5.如权利要求1至4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扫掠式等离子体射流点火器的工作方法为:初始时刻,受到流体康达效应的影响,射流从点火器阳极(104)四周流入射流自激振荡腔(102)时,将紧贴某一侧壁面流动;第一射流(201)在射流自激振荡腔的中央通道内紧贴左侧壁面流动;由于射流出口(101)最小处的直径小于射流自激振荡腔(102)中轴流道上部直径,左侧的贴壁流体进入射流出口(101)的底部时将受到阻挡,一部分流体将射流自激振荡腔(102)的左侧“C形”反馈通道(202),并从底部(203)位置处流向振荡腔的中轴处;此时射流自激振荡腔(102)左右压力不再相同,左侧压力增加,导致射流进入射流自激振荡腔(102)时将改变附壁方向,改变流动状态,即第二射流(204)从紧贴左侧壁面转向右侧壁面流动;同理,此时右侧贴壁射流将有部分流体从射流自激振荡腔的右上角(205)位置进入射流自激振荡腔(102)的右侧“C形”反馈通道,并从射流自激振荡腔的右下角(206)位置处流向振荡腔的中轴处;这样,射流自激振荡腔(102)的右侧压力增加,进入右侧的流体将射流逐步恢复成左侧贴壁状态;周而复始,射流将在射流自激振荡腔(102)内左右摆动,进而改变等离子体射流在射流出口(101)的贴壁方向,形成扫掠式射流;
此时,当点火器阳极(104)与点火器壳体阴极(103)之间施加高电压时,电极之间空气将被击穿,形成等离子体区域;受到射流驱动,等离子体将同载气从射流出口(101)喷出,且喷射方向受射流方向影响,从而形成扫掠式等离子体射流点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73547.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点火电嘴定时老练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可快速起动的燃气发生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