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控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71311.3 | 申请日: | 2018-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079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2 |
发明(设计)人: | 陈红姬 | 申请(专利权)人: | 柳州英飞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9/042 | 分类号: | G05B19/042 |
代理公司: | 广州凯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59 | 代理人: | 梁灵周 |
地址: | 545616 广西壮族自治***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性连接 新能源汽车 供电电池组 输出端 电控 继电器 电池管理系统 真空助力系统 电机控制器 微处理器 通信接口 空调 电压输出端 动力输出端 动力输入端 功能传感器 存储器 端口电性 辅助电源 驱动电机 用电需求 真空辅助 组合仪表 充电机 接入端 智能化 操控 暖风 轴接 电量 节能 节约 | ||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控工艺,包括有微处理器,微处理器的端口电性连接有存储器、功能传感器、组合仪表、空调、暖风和通信接口,通信接口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有充电机、电池管理系统和真空助力系统,电池管理系统的接入端电性连接有供电电池组,供电电池组的电压输出端电性连接有继电器和电机控制器,继电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有辅助电源,电机控制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有驱动电机。本发明通过真空助力系统的动力输出端轴接于空调的动力输入端,真空辅助,大大节约了供电电池组的电量,以满足其他用电需求;本发明新能源汽车电控工艺具有节能化,智能化,易操控的特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控工艺。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中国的汽车产业刚刚发展起来,汽车普及率低,因而在汽车动力系统发展战略选择上有更大的自由度,在新能源汽车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的阻力也会小得多。
现有技术中的,新能源汽车供电电池用电量太大,不够智能化,操控性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控工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控工艺,包括有设置于车体内部控制器里的微处理器,所述微处理器的端口电性连接有设置于车体内部控制器里的存储器、设置于功能元件上的功能传感器、设置于仪表盘上的组合仪表、设置于车体内部的空调、设置于车体内部的暖风和设置于车体内部控制器里的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有充电机、电池管理系统和真空助力系统,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的接入端电性连接有供电电池组,所述供电电池组的电压输出端电性连接有继电器和电机控制器,所述继电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有辅助电源,所述电机控制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有驱动电机。
优选的,所述功能传感器为加速传感器、转向角度传感器、横摆角速度传感器、纵向加速传感器和横向加速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真空助力系统的动力输出端轴接于空调的动力输入端。
优选的,所述供电电池组与充电机为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真空助力系统和电机控制器分别与通信接口为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辅助电源与真空助力系统为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驱动电机的动力输出端轴接有设置于车体底盘下方的车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控工艺,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将用来,通过真空助力系统的动力输出端轴接于空调的动力输入端,真空辅助,大大节约了供电电池组的电量,以满足其他用电需求。
本发明将推出,通过述功能传感器为加速传感器、转向角度传感器、横摆角速度传感器、纵向加速传感器和横向加速传感器,传感器所接收的信息传递到微处理器,经过分析处理,微处理器传达相关控制指令。
本发明通过,真空助力系统和电机控制器分别与通信接口为电性连接,可传达和反馈相关信息和指令。
本发明中,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发明新能源汽车电控工艺具有节能化,智能化,易操控的特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控工艺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柳州英飞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柳州英飞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7131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