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光伏微网的三相并网变流器的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67004.8 | 申请日: | 2018-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249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6 |
发明(设计)人: | 马汝祥;胡卫丰;侍红兵;周洪益;胥峥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盐城供电分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38 | 分类号: | H02J3/38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港澄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04 | 代理人: | 马丽丽 |
地址: | 224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网 三相并网变流器 并网变流器 直流母线电压 双向变流器 光伏组件 光伏 配电网 蓄电池状态 并网逆变 发电功率 能量控制 能量流动 微网系统 下降趋势 有功电流 整流状态 直流电压 直流微网 充放电 功率流 主动式 参量 出力 输出 检测 环节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光伏微网的三相并网变流器的控制方法,三相并网变流器的控制框图中能量流动的方向由微网直流母线电压的大小决定,当微网中光伏组件的出力低,不能满足微网内的负荷时,直流母线电压呈下降趋势,使得双向并网变流器直流电压环的输出数值为负,即有功电流反向,并网变流器工作于整流状态,反之并网变流器工作于并网逆变状态。本发明以直流微网负荷及配电网导向的双向变流器主动式能量控制策略,当微网内部负荷、光伏组件的发电功率剧烈波动时,双向变流器根据检测各个环节的参量,能够快速主动地判断功率流的方向以及变换功率大小,以维持微网系统的稳定,克服了简单的以蓄电池状态导向的充放电工作方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并网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光伏微网的三相并网变流器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太阳能(光伏)离网型发电主要用于公共电网难以接入的偏远地区以及野外便携式设备电源,它一般由光伏电池、DC-DC变换器、充放电控制器、蓄电池、DC/AC变换器、主控制器和负载组成,其中主控制器的主要功能就是实现光伏组件的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即光伏发电系统与大电网互联发电,与传统的发电站类似。
蓄电池是光伏并网型直流微网中的重要部件,在微网系统的能量管理控制中导致其频繁地充放电工作,而传统的铅酸电池的充放电次数有限,因此蓄电池在微网系统中占有较高的建设和维护成本,这也制约了大规模可调度的光伏发电站的建设;双向变流器是光伏微网系统中控制直流母线电压、实现微网中各个环节能量管理的关键环节。
发明内容
本发明以直流微网负荷及配电网导向的双向变流器主动式能量控制策略,当微网内部负荷、光伏组件的发电功率剧烈波动时,双向变流器根据检测各个环节的参量,能够快速主动地判断功率流的方向以及变换功率大小,以维持微网系统的稳定,克服了简单的以蓄电池状态导向的充放电工作方式。
本发明具体为一种用于光伏微网的三相并网变流器的控制方法,所述三相并网变流器的控制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建立d-q旋转坐标系下的三相并网变流器的数学模型,所述数学模型为:
其中,urd为变流器交流侧电压的d轴分量,urq为变流器交流侧电压的q轴分量,id为网侧电流的d轴分量,iq为网侧电流的q轴分量,usd为网侧电压的d轴分量,usq为网侧电压的q轴分量;
步骤(2):从步骤(1)的数学模型中得出网侧电流的d轴分量id、网侧电流的q轴分量iq、网侧电压的d轴分量usd以及网侧电压的q轴分量usq相互之间存在耦合;
步骤(3):采用电网电压前馈解耦和PI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交直轴分量之间的解耦,具体表达式如下:
其中,KiP为电流环的比例调节系数,KiI为电流环的积分调节系数,分别为PI控制器计算得出的交流侧相电流的d轴和q轴分量指令参考值;
步骤(4):根据步骤(3)中的表达式得出系统解耦的状态方程,所述状态方程如下:
进一步的,三相并网变流器的控制框图中能量流动的方向由微网直流母线电压的大小决定,当微网中光伏组件的出力低,不能满足微网内的负荷时,直流母线电压呈下降趋势,使得双向并网变流器直流电压环的输出数值为负,即有功电流反向,并网变流器工作于整流状态,反之并网变流器工作于并网逆变状态。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盐城供电分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盐城供电分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6700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