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全金属结构的极化旋转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63175.3 | 申请日: | 2018-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610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9 |
发明(设计)人: | 刘圣英;刘涓;姜开波;李慧心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遥感设备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Q15/24 | 分类号: | H01Q15/24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专利中心 11024 | 代理人: | 葛鹏 |
地址: | 10085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极化 极化旋转 金属 全金属结构 轴承 天线 等间距排布 热膨胀系数 最底层金属 层叠放置 金属圆盘 矩形缝隙 使用寿命 相邻金属 一致性好 结构件 形变 共轴 | ||
1.一种全金属结构的极化旋转系统,包括:轴承(2)和天线(3),其特征在于,
所述系统还包括金属极化栅(1),所述金属极化栅(1)由其上开多个等间距排布的长直矩形缝隙的金属圆盘形成;金属极化栅(1)的数量为多个,共轴层叠放置,相邻金属极化栅(1)通过轴承(2)相连;多个金属极化栅(1)位于天线(3)上方,其中,最底层的金属极化栅(1)与天线(3)通过轴承(2)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金属结构的极化旋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全金属结构的极化旋转系统在工作时,每个金属极化栅(1)共轴独立旋转;天线(3)向空间辐射电磁波,入射到金属极化栅(1)表面;通过改变金属极化栅(1)的长直矩形缝隙与天线(3)极化方向的夹角来改变天线(3)极化方向,实现极化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金属结构的极化旋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极化栅(1)的长直矩形缝隙的宽度为八分之一空间波长,相邻所述长直矩形缝隙的间距为四分之一空间波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金属结构的极化旋转系统,其特征在于,基于极化旋转系统对最大极化旋转角度以及透射效率的需求,根据公式:确定所述金属极化栅(1)的数量,式中η为透射效率,为极化旋转角度,N为金属极化栅(1)的数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金属结构的极化旋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金属极化栅(1)的间距,以及最底层金属极化栅(1)与天线(3)的间距,利用空间波长和电磁波入射角度,根据公式:d=0.25×λ/cosθ确定,式中d为相邻金属极化栅(1)的间距或最底层金属极化栅(1)与天线(3)的间距,λ为空间波长,θ为电磁波入射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全金属结构的极化旋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极化栅(1)的长直矩形缝隙与天线(3)极化方向的夹角根据公式:确定;式中为极化旋转角度,i为第i层金属极化栅(1),当i=1时为最顶层金属极化栅(1),ψi为第i层金属极化栅(1)的长直矩形缝隙与天线(3)极化方向的夹角。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全金属结构的极化旋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极化栅(1)的直径为400mm,厚度3mm,金属极化栅(1)的长直矩形缝隙的宽度为5mm,相邻长直矩形缝隙的间距为10mm,金属极化栅(1)的数量为2个;两层金属极化栅(1)的间距为4mm,最底层金属极化栅(1)与天线(3)的间距为4m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全金属结构的极化旋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3)工作于14.25GHz,波束扫描角度为0°~50°,所述极化旋转系统能够实现0°~90°极化旋转,交叉极化优于-30dB,透射效率优于5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遥感设备研究所,未经北京遥感设备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63175.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