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低压漏失层封堵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358864.5 | 申请日: | 2018-11-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212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 发明(设计)人: | 李秀妹;王野;王绮;杨豫杭;张国山;曹洪昌;郭明红;刘泸萍;马骏;任强;李立华;赵秋羽;张丽华;谈占广;李海彪;肖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9K8/42 | 分类号: | C09K8/42;C09K8/467 |
| 代理公司: | 天津才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8 | 代理人: | 王梦 |
| 地址: | 300457 天津市滨海新区开发区第***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低压 漏失 封堵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压漏失层封堵剂及其制备方法,该封堵剂依次通过:将8.5~10份激活剂溶于水中高速搅拌溶解,称取50~75份胶凝材料、50~60份颗粒架桥材料、5~8份减轻材料、0.1~0.2份稳定剂和~1.5份浆体调节剂,在混拌均匀后倒入浆杯中,搅拌均匀,盖上搅拌浆杯杯盖,并在12000r/min±500r/min的搅拌速度下继续搅拌35s得到,其中,凝胶材料为重量比为1:(7~9)的钠膨润土和高炉矿渣的混合物,颗粒架桥材料为石灰石粉,减轻材料为粒径为1~2mm的海泡石纤维;该低压漏失层封堵剂的密度为1.2~1.4g/cm3,且具备低密度、强触变、微膨胀、高酸溶的优点,解决了普通酸溶水泥密度很难降到1.65g/cm3以下而导致的漏失问题,从而有效防止堵漏浆压漏地层,进而提高了堵漏成功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堵漏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低压漏失层封堵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各油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地层亏空日益严重,钻遇低压层时,漏失频发,特别是遇到发生在目的层的严重漏失时,钻井液堵漏往往不能奏效。普通的酸溶水泥密度很难降到1.65g/cm3以下,容易引发漏失,且浆体抗冲刷能力较差,很难保证封固重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对目的层恶性漏失或非目的层恶性漏失进行封堵暂闭的低压漏失层封堵剂。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备上述低压漏失层封堵剂的制备方法。
为此,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低压漏失层封堵剂,包括以重量份计的50~75份凝胶材料、50~60份颗粒架桥材料、5~8份减轻材料、0.1~0.2份稳定剂、1~1.5份浆体调节剂和8.5~10份激活剂;其中,所述凝胶材料为钠膨润土和高炉矿渣的混合物,二者重量比为1:(7~9);所述颗粒架桥材料为石灰石粉;所述减轻材料为粒径为1~2mm的海泡石纤维。
在该低压漏失层封堵剂中,颗粒架桥材料采用较粗的石灰石粉,为封堵浆体提供坚固的支撑点;海泡石纤维由于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吸附能力强,在封堵浆体中发挥界面的交联与强化作用,使浆体在静止时具有一定的结构力;同时海泡石纤维吸水后会逐渐变得柔软,这种结构力较容易破坏,使得浆体具有良好的触变性,而吸水后的微膨胀特性,使其在封堵时不留空隙,提高封堵成功率;并且由于海泡石纤维的增粘作用,将其与凝胶材料和颗粒架桥材料按照一定比例配制能够有效提高配制用水的用量,使浆体密度进一步降低,同时在井底压力的作用下,稳定剂产生的微小气泡会均匀分布在浆体之中,对固相颗粒起到托举作用,使浆体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另外,由于该封堵剂包括大量的具有高酸溶特性的石灰石粉和海泡石纤维,使其为酸液留下多条腐蚀通道,提高了酸溶效率,使水泥石酸溶率>90%,且不会对储层造成污染。
优选,所述高炉矿渣的粒径为1000~1500目。
优选,所述石灰石粉的粒径为200~500目。
优选,所述稳定剂为偶氮二甲酰胺和对甲苯磺酰肼的混合物,二者重量比为1:3。
优选,所述浆体调节剂为羧甲基纤维素钠、黄原胶或聚丙烯酰胺。
优选,所述激活剂为水玻璃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二者重量比为1:(1.3~1.5)。
一种制备上述的低压漏失层封堵剂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称取激活剂并加入到溶剂水中,搅拌至完全溶解,倒入瓦楞搅拌器的浆杯中,启动瓦楞搅拌器电机并保持4000r/min±200r/min的搅拌速度;然后按比例称取的胶凝材料、颗粒架桥材料、减轻材料、稳定剂和浆体调节剂,在混拌均匀后倒入浆杯中,搅拌均匀;最后盖上搅拌浆杯杯盖,并在12000r/min±500r/min的搅拌速度下继续搅拌35s,即得到低压漏失层封堵剂;
优选,所述溶剂水的用量为胶凝材料、颗粒架桥材料、减轻材料、稳定剂、浆体调节剂和激活剂的总重量的0.9~1.2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5886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