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适用于单光子激光成像雷达的自适应控制的收发光学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53451.8 | 申请日: | 2018-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076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孙剑峰;王骐;周鑫;刘迪;王海虹;郜键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S7/484 | 分类号: | G01S7/484;G01S7/486;G01S17/894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安琪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适用于 光子 激光 成像 雷达 自适应 控制 收发 光学系统 | ||
1.适用于单光子激光成像雷达的自适应控制的收发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收光学系统(1)、发射光学系统(2)、Gm-APD探测器(3)、变焦电机(4)、光阑电机(5)和可变光阑(6),可变光阑(6)设置在接收光学系统(1)上,发射光学系统(2)固定安装在接收光学系统(1)上,接收光学系统(1)的光轴与发射光学系统(2)的光轴平行,光阑电机(5)与可变光阑(6)建立驱动连接,变焦电机(4)与发射光学系统(2)建立驱动连接,Gm-APD探测器(3)与接收光学系统(1)建立固定安装;
所述的光阑电机(5)的驱动器由图像处理器控制,图像处理器包括FPGA和DSP处理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单光子激光成像雷达的自适应控制的收发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收光学系统(1)包括接收光学机械系统和接收光学镜片;
所述的接收光学机械系统包括接收前组镜筒(9)、接收后组镜筒(13)、接收定位套(17)、接收光圈从动齿轮(18)和接收定位销(19),接收后组镜筒(13)的前端通过螺钉与接收前组镜筒(9)的后端建立连接安装,接收后组镜筒(13)的后端通过螺钉与Gm-APD探测器(3)固定安装;所述的接收光圈从动齿轮(18)、接收定位套(17)和接收定位销(19)套装设置在接收前组镜筒(9)的外侧;
所述的接收光学镜片包括第一正透镜、第二正透镜、第一负透镜、窄带滤光片、第三正透镜、第二负透镜和第四正透镜,所述的第一正透镜、第二正透镜、第一负透镜、窄带滤光片、第三正透镜、第二负透镜和第四正透镜依次由接收前组镜筒(9)的前端安装至接收后组镜筒(13)的后端;
所述的接收前组镜筒(9)包括接收前组压圈一(7)、接收前组隔圈一(8)、接收前组压圈二(10)、接收前组隔圈二(15)和接收前组压圈三(16);所述的接收前组压圈一(7)、接收前组隔圈一(8)、接收前组压圈二(10)、接收前组压圈三(16)和接收前组隔圈二(15)依次设置在接收前组镜筒(9)的内部;所述的第一正透镜、第二正透镜、第一负透镜、窄带滤光片和第三正透镜分别通过接收前组压圈一(7)、接收前组隔圈一(8)、接收前组压圈二(10)、接收前组压圈三(16)和接收前组隔圈二(15)通过孔轴配合、端面定位和压圈锁紧的方式固定安装在接收前组镜筒(9)的内部;
所述的接收后组镜筒(13)包括接收后组压圈(11)和接收后组隔圈(12),接收后组压圈(11)和接收后组隔圈(12)依次设置在接收后组镜筒(13)的内部;所述的第二负透镜和第四正透镜分别通过接收后组压圈(11)和接收后组隔圈(12)通过孔轴配合、端面定位和压圈锁紧的方式固定在接收后组镜筒(13)的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用于单光子激光成像雷达的自适应控制的收发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收前组镜筒(9)内安装有可变光阑(6),光阑电机(5)通过接收光圈从动齿轮(18)与可变光阑(6)建立驱动连接,接收光圈从动齿轮(18)套装在接收前组镜筒(9)的外侧,并通过接收定位套(17)和接收定位销(19)限定接收光圈从动齿轮(18)套装在接收前组镜筒(9)的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单光子激光成像雷达的自适应控制的收发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射光学系统(2)包括发射光学机械系统和变焦发射光学镜片;
所述的发射光学机械系统包括发射主镜筒(20)、发射变焦从动齿轮(24)、发射电机座(25)、发射后组镜筒(26)和光纤法兰(29),所述的发射主镜筒(20)的后端与发射后组镜筒(26)的前端建立连接安装,光纤法兰(29)安装在发射后组镜筒(26)的后端;发射变焦从动齿轮(24)套装在发射主镜筒(20)的外侧,变焦电机(4)通过发射电机座(25)安装在发射主镜筒(20)上,变焦电机(4)的输出端与发射变焦从动齿轮(24)建立驱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53451.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导向重构与范数约束DBN的SAR目标识别算法
- 下一篇:一种自容式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