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软组织损伤及异常连接模拟试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53212.2 | 申请日: | 2018-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587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0 |
发明(设计)人: | 桑永朋;高常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9B23/28 | 分类号: | G09B23/28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李智;曹葆青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软组织 损伤 异常 连接 模拟 试验 方法 | ||
1.一种软组织损伤模拟试验方法,在软组织损伤模拟试验装置上展开,其特征在于,
所述软组织损伤模拟试验装置包括关节腔模拟件以及位于其周围的软组织模拟结构、第一韧性模拟结构、第二韧性模拟结构、第一肌肉弹性模拟结构、第二肌肉弹性模拟结构和活性粘性体液;软组织模拟结构由多个蠕变弹性微结构排布形成阵列结构,软组织模拟结构的滑移表征关节之间的摩擦,表面的凹凸不平表征软骨面的高低不平;第一和第二韧性模拟结构分居软组织模拟结构的两侧,用于模拟关节与肌肉组织的连接部位,第一韧性结构包括多个第一弹性椭球体、多个第二弹性椭球体、多个第二连接支撑、多个第三连接支撑和多个第一弹簧,第一弹性椭球体靠近通过结构胶粘在关节腔模拟件上面;第一和第二肌肉弹性模拟结构分别位于第一和第二韧性模拟结构的另一侧,用于模拟肌肉组织,第一肌肉弹性模拟结构和第二肌肉弹性模拟结构相同,第一肌肉弹性模拟结构包括多个第二弹簧、第三弹性椭球体和第四连接支撑,多个第三弹性椭球体排布形成同一平面的多个椭圆环,同一椭圆环的相邻第三弹性椭球体之间通过第四连接支撑连接;韧带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和第二韧性模拟结构,用于防止两韧性模拟结构的过度变形;活性粘性体液填充于关节腔模拟件内,用于模拟关节滑液及组织间体液;
第一形变数据库构建步骤具体为:
S1:向软组织模拟结构施加力F,F的方向与关节腔模拟件轴线的夹角为θ,由胡克定律计算此时的理论形变量x0=F·cosθ/f,f为软组织模拟结构的弹性系数;
S2:在给定的力F,遍历θ的取值范围,建立理论形变量的第一数据库;改变力F的大小,再遍历θ的取值范围,进而扩充理论形变量的第一数据库;
第一复位判定步骤具体为:
S3:向软组织模拟结构某处施加力F1,F1方向与关节腔模拟件轴线的夹角为θ1,测量得到此时的形变量x1;
S4:在第一数据库中找到夹角取值为θ1和力的大小为F1时的理论形变量x2;将测量得到的形变量x1与x2比较,如果x1远小于x2,说明该处为形变复位处,复位所需的恢复力F0=f·(x2-x1)/cosθ1,恢复力的方向与关节腔模拟件轴线的夹角为θ1;
所述软组织模拟结构的弹性系数f按照如下方式确定:
t为年龄阈值,b为体型系数,g为性别系数,r为人种系数,p为关节类型系数,a为年龄。
2.一种软组织异常连接模拟试验方法,在软组织损伤模拟试验装置上展开,其特征在于,
所述软组织损伤模拟试验装置包括关节腔模拟件以及位于其周围的软组织模拟结构、第一韧性模拟结构、第二韧性模拟结构、第一肌肉弹性模拟结构、第二肌肉弹性模拟结构和活性粘性体液;软组织模拟结构由多个蠕变弹性微结构排布形成阵列结构,软组织模拟结构的滑移表征关节之间的摩擦,表面的凹凸不平表征软骨面的高低不平;第一和第二韧性模拟结构分居软组织模拟结构的两侧,用于模拟关节与肌肉组织的连接部位,第一韧性结构包括多个第一弹性椭球体、多个第二弹性椭球体、多个第二连接支撑、多个第三连接支撑和多个第一弹簧,第一弹性椭球体靠近通过结构胶粘在关节腔模拟件上面;第一和第二肌肉弹性模拟结构分别位于第一和第二韧性模拟结构的另一侧,用于模拟肌肉组织,第一肌肉弹性模拟结构和第二肌肉弹性模拟结构相同,第一肌肉弹性模拟结构包括多个第二弹簧、第三弹性椭球体和第四连接支撑,多个第三弹性椭球体排布形成同一平面的多个椭圆环,同一椭圆环的相邻第三弹性椭球体之间通过第四连接支撑连接;韧带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和第二韧性模拟结构,用于防止两韧性模拟结构的过度变形;活性粘性体液填充于关节腔模拟件内,用于模拟关节滑液及组织间体液;
所述软组织异常连接模拟试验方法包括第二形变数据库构建和第二复位判定步骤:
所述第二形变数据库构建步骤具体为:
T1:将第一或第二韧性模拟结构或第一或第二肌肉弹性模拟结构作为测试部位,向测试部位施加力F2,F2的方向与关节腔模拟件轴线的夹角为θ2,由胡克定律计算此时的理论形变量x4=F2·cosθ2/f3,f3为测试部位的弹性系数;
T2:在给定的力F2下,遍历θ2的取值范围,建立理论形变量的第二数据库;改变力F2的大小,再遍历θ2的取值范围,扩充理论形变量的第二数据库;
所述第二复位判定步骤具体为:
T3:向测试部位某处距离关节腔模拟件轴线的距离为x1的部位施加力F3,方向与关节腔模拟件轴线的夹角为θ3,测量此时的形变量x5;
T4:在第二数据库中找到夹角的取值为θ3和力的大小为F3时的理论形变量x6;将测量得到的形变量x5与x6进行比较,如果x5远小于x6,说明该处为形变复位处,复位所需的恢复力F4=f3·(x6-x5)/cosθ3,恢复力的方向与关节腔模拟件轴线的夹角为θ3;
所述第一或第二韧性模拟结构为测试部位,测试部位的弹性系数f3=f1按照如下方式确定:
其中,t为年龄阈值,b为体型系数,g为性别系数,r为人种系数,p为关节类型系数,a为年龄,x为测试部位距离关节腔模拟件轴线的距离;
所述第一或第二肌肉弹性模拟结构为测试部位,测试部位的弹性系数f3=f2按照如下方式确定:
其中,t为年龄阈值,b为体型系数,g为性别系数,r为人种系数,p为关节类型系数,a为年龄,y为测试部位距离关节腔模拟件轴线的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53212.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质子守恒演示仪
- 下一篇:一种超声科显示甲状腺微小结节的三维模具